谭苑苑:致敬我心中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

2018年是个特别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年份,有四层含义。一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二是《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170周年,三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四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首年。以历史时间为纵向坐标轴,上述四大“纪念”客观上记录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从伟大思想家的诞生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的问世,再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科学指导我国走上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民族复兴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之光芒及其影响力之巨大是连其对手都不得不承认的,诚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他的敌人不得不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我认为,要想做到“致敬马克思”有三个层次,分别是“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拥抱马克思”,这让我想起了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层境界:走近马克思
马克思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凡人,物质经济生活一度相当拮据,连同妻儿也一并穷困潦倒着。有人戏称,马克思在他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大作——《资本论》里研究的是money,而他一生最缺的恰恰正是money。但他就是在平凡、贫困的日子里演奏着不平凡的高尚曲:中学毕业的年纪便写下要“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豪言壮语,而立之年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要让“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革命之路,65年的人生里始终对全世界大多数无产阶级劳动者投以强烈关怀……尽管物质贫困,却始终精神富有,马克思身体力行地兑现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走近马克思是第一层境界,是立志与下决心的关键一步,它决定着第二、三层境界的实现。唯有对马克思的人生经历先做一个纵向的考察,有一个大致轮廓的了解,才有可能“走进”“拥抱”马克思。
第二层境界:走进马克思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恩格斯告诉我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毫无疑问,马克思还活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与方法还在广泛影响着全世界:有的人谈到马克思欢喜雀跃,心存敬畏;有的人却说他过时无能,批判不休……《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成就于晚年的恢弘巨著,当中的理论思想已经囊括了其一生的智慧结晶。《资本论》在其问世的一个半世纪以来,依旧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依旧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问题发挥着解释性与指导性的巨大作用。历史和现实坚定地告诉世人:不仅马克思还活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过时,《资本论》也没有过时!有人抨击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已经过时,有人强辩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现状、地位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还有人“预言”共产主义终将消失,或者西方的民主自由将取代共产主义……君不见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2007-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中那1%与99%的标语牌……资本主义制度内在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马克思早就犀利地指出过:“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别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少。”走进马克思是第二层境界,这时需将此前的立志与决心付诸实践,开始对马克思成就于每一个时期的经典著作做深入的理解与领会,即便是“衣带渐宽”“人憔悴”也在所不惜。做到“走进马克思”才算是真正做好了“拥抱马克思”的准备。
第三层:拥抱马克思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论基础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不仅向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以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例,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它充分体现了我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大胆探索的勇气与决心。然而,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确立并发展以来也遭遇过不少质疑与否定,甚至存在被西化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为强大理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植于西方文化的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要批判地借鉴吸收西方市场经济的理论思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避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与“封闭僵化的老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正是指路明灯。这里要求我们在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本质特征,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作为党校和行政学院青年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作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教研人员,我们应抱有“攀登陡峭山路”的勇气与决心,对科学真理的探索投以持之以恒的努力,才称得上是在思想与行为上响应“党校姓党,党校姓马”的精神号召。“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是“致敬马克思”的第一、二层境界,也是本人专业领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拥抱马克思”的第三层境界才是第一、二层境界的最终目标,才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满足。届时我们终将在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让其为我们的理论与实践工作释疑解惑,让其真正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服务。
(作者:谭苑苑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