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洪涛之死: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陨落

毛洪涛之死: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陨落

5个谜团,拷问人心。

总以为10月会好起来,但10月依然悲伤不断。

大连理工大学,在实验室里自缢的那个研究生孩子刚走,江苏大学跳楼自杀的那个孩子尸骨未寒,成都大学又出事了。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发了人生的第一条朋友圈后,愤然投河自尽。

1、一封遗书:抑郁自杀,还是迫害致死?

 

毛洪涛在这条被称为“绝命书”的朋友圈里,会计学出身的毛洪涛,笔力深厚又饱含深情地写道: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经历了人生至暗的时刻,不管是精神还是身体,都遭遇极大病痛。

 

自己书生意气,两袖清风,拼尽全力改造环境,结果一路遭遇人性的险恶,被撞得头破血流,无路可走。

 

他最大的痛恨,也是逼迫他自我了断的原因,是他的同僚——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王对他的迫害和孤立,让他在绝望中,信仰坍塌,信念毁灭。

 

他和王清远的斗争,不仅是书记和校长的意气之争,而是高校内两种势不两立的风气之争,他败下阵来,但也要以死明志,唤起上级部门的觉察。

 

忠孝无法两全,生死一念之间,他选择自我了断,愧对所有深爱之人,但亦是为了深爱之事。

 

这封写于10月15日的遗书,我看了不下5遍,每看一遍,都动容悲痛。

 

但理智和思辨,还是提醒我:

 

仅凭一封信件,一面之词,一腔热血,就认定逝者一定圣洁伟大,站在他对立面的人,就一定是蛀虫败类,这无疑是一种偏颇。

 

逝者为大,但大不过真相。

 

但,这个寒意袭人的深秋,当毛洪涛决定一头扎进家门口的江安河中之前,留下这样一封立场鲜明的绝笔信,必定也藏有深意。

毛洪涛的遗体被找到后,成都市已成立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他自杀背后的真相。

 

惟愿,调查深入,真相大白,早日公布,给已逝的毛洪涛,还有他全国各地的学生们,包括我这样为他书写的人,和看到这篇文的所有关注者,一个如实如是的交代:

 

一个大学党委书记的身亡,到底是抑郁自杀,还是迫害致亡?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真相,又藏着中国高校怎样的暗伤?

 

但,关于这个事件的疑问,又不仅仅局限于此——

 

2、一种质疑:是不成熟,还是信仰太坚固?

 

毛洪涛去世后,有种质疑一直不绝于耳:

 

自杀者,就是软弱者,就是懦弱者,就是无法自处的失败者,就是活在幻想世界的不成熟者。

 

毛洪涛,身为一个大学的党委书记,竟然因为和校长关系不睦,就愤而跳江自杀,简直太幼稚了!

 

又是受害者有罪论。

 

这恐怕站不住脚,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毛洪涛的履历:

 

毛洪涛是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人,198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1993年毕业后,又考上本校的硕士。

 

1996年至2014年,他一直在西南财大任教,期间曾以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身份,前往美国做一年访问学者。

 

在西南财大教书的18年间,他又读了本校的博士,评上了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过学生处处长和研究生院副院长。

 

2014年,他调任四川旅游学院副院长,两年后,任眉山市副市长、党组成员,后任宣传部部长。

 

2019年3月,他才调任成都大学任党委书记(正厅级),直至去世时,尚不满50岁。

这样一位履历丰富的学术型干部,谙熟为官之道,不管是思想的觉悟,还是人际的交往,抑或是耐压的承受,应该是比我们大部分人,都要强很多。

 

认定他的自杀,就是幼稚不成熟,恐怕站不住脚。

 

要知道,成熟绝不是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老油条做派。

 

那和毛洪涛所说的“用阴招,泄私愤,拉山头,无底线”,又有什么区别。

 

如若这样的人,才是成熟的表现,只能说这是大学的悲哀而并非心怀赤诚者,一身正气者,满腔热血者的幼稚。

 

怀揣傲慢和偏见,去审判自杀者,是对已逝者的又一场谋杀。

 

何况,毛洪涛到底是怎样的人,只有了解他的人才有发言权——

 

3、一片追忆:利己主义的胜利,还是理想主义的悲哀?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老师,曾说过一段 发人深醒的话:

 

我们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钱理群作为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的标志人物,在中国最著名大学教书半世纪的钱理群老师,说出这样的话,可谓耐人寻味。

 

今天,钱老师的这段话,恰暗合了毛洪涛的绝命书:

披着学者的外衣,满心追逐名利……建立自己的利益王国。”

 

其实,在学生眼中,毛洪涛非但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理想主义者

 

他有理想有热忱,有热爱有温度,有严慈亦有悲欢。

 

他出事的消息传遍全网后,他的弟子们从全国各地赶来。

 

有学生这样回忆:

“去年国庆,领导席上,只有你像个孩子一样,挥着国旗,兴致高昂,跟着学生们唱国歌……”

 

有学生这样回忆:

“读书时家境贫寒,想要在学校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无奈错过时机,毛老师让我到教务处帮忙,用自己的钱给我发工资……”

 

有学生留言:

自家贫困,没钱买西装,是毛洪涛给他掏钱买西装,参加毕业前的论文答辩。

 

还有学生这样回忆:

“读研期间,有幸成了毛老师的弟子,师父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但和学生吃饭从不准学生掏钱,毕业时自掏腰包给大家拍毕业照。”

 

最令人泪目的,是这样一句话:

他是一个真真实实的理想主义者,以给国家培养了孩子为荣,而他自己其实没有亲生的孩子。”

 

不管毛洪涛投江自尽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我们从他一个个学生的追忆片段中,看出仅就本职工作来说,他是一个灵魂有光的人。

 

这光渴望抵达的地方,也不仅仅在校园里,还指向更为远阔和深邃的家国使命。

这是一个人的大我,也是一位师者的情怀。

 

毛洪涛学生的追忆

 

10月17日,成都大学发出的讣告中,这样形容毛洪涛:

 

策划组织“院长第一课”,数次前往贫困地区扶贫,组织师生驰援武汉抗疫。

他是一名好干部,好党员,好老师,热爱工作,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务实笃行,师德高尚,学识扎实,无私奉献,深受学生爱戴。

 

正是这样的情怀,让我们去思考这样一个终极问题——

 

4、一种思考:苟且地活着,还是壮烈地死去?

 

好好活着。

 

这是我们经常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身边所有良者的企盼和祝福。

 

因为,活着,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是对自我的负责,对所爱之人的陪伴,对人生百年的不负。

 

所以中国才有句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但,这种语境,只适合个体,适合小我,适合日常,而没有关乎集体、民族和存亡。

 

回望历史长河,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这片土地、这个民族捱过诸多至暗时刻后,得到的和平与公平,都是构筑在那些身先士卒、不惧生死的先人的血肉之上。

 

这种认知,不用追溯太久的历史,看看今年就可得到佐证:

 

新冠肺炎肆虐的春天,是有人逆流而行,生死营救,才换来我们秋日静好,和家国平安。

 

所以,对日常中的凡夫俗子来说,好好活着,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的。

但对于肩负使命,被历史选中的某些人来说,壮烈死去,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有些事情,比生命更重要。

这是赤子的孤独,也是时代的铭记。

 

傅雷和妻子朱梅馥

 

也正是他们,以如此悲壮的逝去,让我们回忆起那些黑暗时刻,看到的不仅仅是人性的泯灭和沦丧,还有赤子的魂魄和挺拔:

 

赤子孤独了,拯救的是一个世界。

 

所以,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命题。

 

要想解开,需要在不同的站位上,才能得到客观的答案。

而这个时代,不管是心怀小家的人,还是心怀大家的人,都绕不开下面这个命题——

 

5、一份关注:当漠然的旁观者,还是热切的关注者?

 

毛洪涛留下绝笔信投江自尽,已经过去一周了,但写这个事件的人并不多。

这当然是同行的谨慎,我和他们中一些人交流后,也得到这样一种警觉:

 

关于这个事件,还是不写为妙。

毕竟,这里面,关乎人命生死,关乎学术斗争,关乎正邪较量,还可能关乎更多。

 

我还是要写,因为:

我自己是高考和大学的受益者,千千万万个孩子们将来也要去读大学。

我希望,孩子将来要面对的那个时代,比我们这代人更好。

 

所以,我要发声,这是一个人的责任,也是一个作者的立场。

 

同时,作为一个在纸媒混迹多年的前记者,我在敲下这篇文字时,也一直提醒自己:

 

不煽风点火,不盲目猜测,不先入为主,不裹挟情绪,而是尽量客观地描述一种事实,表达一种追问,和更多人一起关注,为了我们孩子未来的大学和师道。

 

毕竟,有的人,为了这个时代更好,连命都可以不要。

 

作者:闲时花开刘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