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真相

编者按

10月24日马云参加2020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发表了一个演讲。炮轰金融监管部门“四不”——不准、不力、不担当、不开放:

监管不准:对中国金融问题的诊断错了——中国金融的问题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的风险。病诊错了,治病药方当然也错了——中国金融还是青春少年,却拿治老年痴呆的药方(巴塞尔协议)来治。

监管不力:监管能力不足,能做的不去做,有条件管好的没管住。互联网金融P2P本可以避免一地鸡毛,完全是因为监管者有先进技术而不用、有实践者提供监管标准而不采纳(马云曾提出过真正互联网金融的三个核心要素)。

监管者不担当:怕犯错,只讲风险控制,不讲发展。监管者通过文件,让自己部门没有风险了,但扼杀了市场创新,整个社会经济则存在不发展的风险。

监管者不开放。

马云认为,如果金融监管不作出改变,中国、阿里将可能错失这个历史性的机会。

 

11月2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随后,市值2万亿的蚂蚁金服,被暂停上市,震惊了整个金融圈。

 

 

 

 

 

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的总部在杭州,那你知道蚂蚁金服旗下的两款产品——借呗、花呗,支撑这两个产品的公司在哪里吗?

 

很多人只管借钱、花钱,从来没有去关注过这个问题。

 

实际上,支撑花呗的,是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11日,注册资本40亿。

 

而支撑借呗的,是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5日,注册资本120亿元。

 

借呗的注册地址也很有意思,在重庆市江北区的政府大楼里面。

 

这是当时重庆的黄奇帆市长特批,三天帮马云搞下来的小额贷款公司。

 

那为什么马云不在大本营杭州开设小贷公司,非得不辞辛苦,跑到重庆来开公司呢?

 

除了当时重庆给小贷公司很多政策支持之外,马云最看中的,是在重庆可以做资产证券化(ABS)。

 

 

资产证券化是指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的过程。

 

上面这段话读起来很绕口,也不知道讲了什么。那么,我们就以借呗为例,来讲讲马云是怎么玩资产证券化,来空手套白狼的。

 

 

我们做个假设,马云的小贷公司开张了,刚好有1万人,分别借了1万元,那么马云就借了1亿元出去。

 

如果这1亿元,是马云自己的,他等这1万人到期还了钱,并收到利息,那么他和其它小贷公司没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可能以为马云就是这么干的,但如果真是这么干,蚂蚁金服不可能做这么大。

 

2019年,蚂蚁金服的收入1200亿元,利润170亿元。但实际上,马云在重庆的两家小贷公司,目前的总资本金,也不过160亿元,还没有一年利润多。

 

那为什么马云能花这么少的钱,放出这么巨量的贷款呢?

 

我们接着上面那个假设继续往下讲。

 

马云拿着这1亿元的债权,就开始玩资产证券化了。假设利息有1千万,那在未来,马云是可以收到1.1亿元的。

 

如果马云想现在就拿到现金,而不想再等下去了,该怎么办呢?

 

那他就可以把这1.1亿元的未来收入,打包成一个证券(可以是债券,也可以是理财产品),卖给投资者,并给投资者一定的收益就行了。

 

好了,通过资产证券化,马云融回了1亿元,只要分500万利息给投资者就行了。

如果到期了,马云收回1.1亿元,然后给出1.05亿元,自己一分钱没有掏,净赚了500万。

 

这算不算是空手套白狼?

 

但故事还没有完,融了1个亿回来,不能让他放着对吧,于是这1亿元就借了出去,这就形成了1.1亿的未来收入。

 

那么,马云又可以再玩一次资产证券化,继续再融1亿元回来,又可以空手套一次白狼。

 

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小贷公司,都可以无限次资产证券化,不断地加杠杆。

 

一般的小贷公司,放贷速度很慢,可能搞一两轮资产证券化,就要花几年的时间。

但这事放到马云手上,就变了,因为他的用户体量实在太大,贷款很快就放完了,马上就可以搞资产证券化。

 

所以,借呗花呗成立2年之后,30多亿的资本金,通过资产证券化,就搞到了3000多亿,放大了100倍。

 

监管部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看到其中蕴藏的风险很大,就限制了资产证券化的次数,不能超过五次。

 

这也就是为什么借呗和花呗,要不断增加注册资本金的原因。

 

马云想要把放贷规模做到几千亿,必须要把注册资本金提高到200亿元以上。

 

 

我们借呗、花呗的额度可以不断提高,好像有花不完的钱,其实这些都不是马云的钱,都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借来的钱。

 

在这种情况下,蚂蚁金服就成了一个比银行还牛B的存在了。虽然银行可以吸储,蚂蚁金服不能吸储,但银行放贷,都有存款准备金的限制。

 

现在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3.5%,这意味着,银行收到100元存款,只能放86.5元出去,另外13.5元必须留在银行。

 

银行把这86.5元放出去之后,由于大家都不带现金,还是把它放在银行,那相当于银行又收到了86.5元的存款。

 

这部分存款,银行就只能放74.8元出去。

 

也就是说,一笔钱存到银行之后,受限于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每次放出去的金额是在变少的。

 

但蚂蚁金服没有这个问题,他通过资产证券化借来的钱,都可以完全借出去。

 

相比之下,受到诸多金融监管的银行,在政策宽容下的蚂蚁金服面前,不是一个弱势群体了吗?

 

即便如此,马云还是在金融峰会上,炮轰银行还是“当铺思维”,一定要有抵押物才有贷款。

 

马云之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因为他已经把所有的风险,都转嫁给了投资者。

无论是借呗、还是花呗,那都是有限责任公司。30个亿,搞到3000多亿,做一个极端的假设,假如3000亿贷款收不回来,马云就亏30个亿,剩下的全部都是银行和投资者在兜底。

 

资本家是逐利的,马云肯定是想蚂蚁金服的放贷规模越大越好,监管越少越好。哪管借钱的人后面真的能否还得起,哪管万一发生暴雷所发生的系统性风险。

 

 

蚂蚁金服为了扩大用户数,变着法子让你开通。给优惠、免利息,很多人都是被诱惑,莫名其妙地开通了花呗和借呗。

 

说得难听一点,很多人花呗、借呗的第一次,都是被骗过来的。

 

马云说借呗和花呗是普惠金融,但实际上却是普而不惠的高利贷。

 

“借1千元,用1天只需要0.55元,日利率万分之5.5。”

 

看起来利率很低,非常有诱惑力,很多人就借了。但万分之5.5乘上365天,年化利率就达到了惊人的20%。

 

虽然20%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大部分年化利率都是在10%-15%左右,这就是妥妥的高利贷啊。

 

为什么不在宣传界面上,显示出年化利率呢?这就是套路,这就是“骗局”,实话告诉你是高利贷,你还会借吗?

 

这就是马云的“骗局”。

 

打着高科技公司的旗号,干着放高利贷的活。以高科技公司,要挟监管部门不要给予金融监管。一边假装弱势,批评银行,一边又在打劫银行。

 

赚走了最丰厚的利润,承担最小的风险,把风险转嫁给了银行和投资者。

 

以最低的蝇头小利,吸引和鼓励用户借贷、超前消费,实际利率却不敢示人。

 

马云,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骗局”里面,慢慢失去人心,走下神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