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大荒谬经济现象》

西方经济发达,成为我们的学习榜样,西方经济学也就成了特别是年代指导国家经济建设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我国经济工作中出现了很多荒谬现象,这里列出十条,请主流经济学家解释。

 

1、为什么我们是美国第一大债主,却要优惠引进外资?

 

问题背景:到2009年底,中国政府购买美国国债8000多亿美元,购买其他债券至少4000亿美元。连美国媒体都惊呼,一个穷国成了世界最富强国家的最大债主。另一方面,中国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引资,每年都大力引进外资。根据国家统计公报,2008年引进外资924亿美元,到2008年底,29年来共引进外资8千8百多亿美元,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工商总局通报,外资在中国资产,到2007年底已经膨胀到2.11万亿美元。这已经超过我国2004年全部资产。这种荒谬现象是怎么回事?

 

2、到底物质财富是财富,还是美元欠条(美元实际是美国政府开出的一种欠条,还不管兑现)是财富?我们为什么宁愿拿物质财富低价贱卖,换来越积越多,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是不是将所有物质财富都卖掉,换来美元欠条,就代表我们富裕了,我们的经济就发展了?

 

问题背景:29年来(1980-2008),我们人为降低人民币汇率,低价贱卖自己的物质财富。根据国际公认的购买力平价汇率法计算,我们总共拿价值 32万亿美元物质财富,只换来7万亿美元商品加2万亿美元欠条(2010底增加到28600亿美元),免费奉送23万亿美元(附录1)。这使我们的资源大量流失,例如,号称全球最丰富的稀土资源快要枯竭了。而美元是不断贬值的,40年前,美国政府承诺1美元换1克黄金,现在40美元在市场上都买不到1克黄金。到底是让老百姓保存价值25万亿美元的物质财富,还是让国家保存2万亿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更有利于我们的国家和老百姓?

 

3、为什么我们有钱搞出口退税,补助外国人,没钱帮助自己的老百姓?而将住房、教育和医疗推向市场化,让老百姓自己解决?为什么不能拿来补助自己老百姓,增加国内消费?

 

问题背景:近年来,每年搞出口退税,让出口企业降低出口商品价格贱卖,等于补贴外国消费者,每年支出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2008年5866亿,09年6480亿,10年7328亿)。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减少支出, 将住房、教育和医疗推向市场化,让老百姓自己解决。为了增收,不断提高房价,使普通老百姓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辛苦工作都解决不了一家人在城市的基本生存问题。例如,由于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国内从事农业的农民很少,大部分农民都进城打工,却无法成为城市居民。减免农业税,实际不过减少几百亿元人民币,与出口退税补贴外国消费者根本无法相比。据说有经济学家解释,出口减少,老百姓失业,就会饿死。可是老百姓吃的粮食和用的商品都是自己生产的,出口减少,并不会减少多少生产量和供应量。

 

4、为什么我们将物质财富出口换美元欠条,然后在国内增发人民币?为什么不能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直接在国内增发人民币?难道真正的物质财富还比不上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

 

问题背景: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国家制定法律,禁止央行增发人民币,但是,企业出口物质财富获得外汇后,央行就增发人民币购买企业的外汇。到2010年底,国家出口25万亿美元商品,换来储备2.85万亿美元外汇,国内就增发了至少20万亿元以上人民币。这等于物质财富送到国外换成外国人的欠条了,我们能增发人民币;而物质财富在国内的时候,我们不能增发人民币,这是什么道理?

 

根据经济学家的解释,据说是依据手里储备的美元欠条增发的,可是美元欠条实际购买力是不断下降的,美国人现在主要靠印刷美元获得商品,美国国内根本就没有增加商品生产,对应增发的美元,相反是生产越来越少,产业空心化。40年来,按照黄金价格计算,美元贬值幅度超过40倍。低价贱卖财富,换来美元欠条,长时间储存,等到使用美元欠条换回物质财富时,由于美元贬值,换回的物质财富比卖出时要少得多,等于大部分增发货币都没有对应物质财富了。

 

由于禁止自己增发人民币,而经济发展,必须增加人民币供应。目前人民币增发是依据外汇储备,经济学家称为被动性增发机制。在这种货币增发机制下,我们无法拿外汇储备到国外市场进口物资,使外汇减少,因为减少外汇储备就会减少国内人民币货币供应量,从而阻碍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崩溃。这说明,在货币被动增发机制下,出口产品换外汇成了不得不做的免费奉送(所以我们的外汇储备每年不断增长),换来的外汇也不能使用。

 

5、为什么不能增发人民币给老百姓,让国内资本家赚走,使国人皆大欢喜,而物质财富也都留在国内?非要将物质财富免费送到国外,人民币也奉送外国在中国的资本家,手里储备大量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

 

问题背景:参见上个问题。笔者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路线,对比以外需为主出口拉动经济发展路线。两者区别是内需路线是物质财富在老百姓手里,人民币在国内资本家手里。而外需路线是外资企业(因为国外市场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出口企业大都被外资控制),出口物质财富到国外换外汇,从国家央行换取人民币(来源于央行增发),等于物质财富送给了国外消费者,国家央行增发的人民币也送给外国资本家,国家出口大量财富之后,拿着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存放1百年,恐怕剩下1%原始价值都不到,99% 都被美国人印美元搞通货膨胀拿走了。到底这两种路线,那一种对国家和老百姓有利?

 

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论和中国官方权威的看法,中国银行换来的美元的所有权并不属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而是属于资本家,是国家央行印刷人民币,强行从资本家手里换来的,主要是外国资本家,因为外汇主要是外国资本家在中国投资,生产出口产品换来的。中国政府如果要使用外汇,必须发行国债,从外国资本家手里借人民币,以换回美元使用权。所以温总理才会说,如何利用外汇是个大问题。否则拿外汇储备进口物资到国内搞建设和环境治理,又有什么困难(实际是可以使用外汇的,但是,自由市场机制下,存在汇率崩溃可能性)?我们这样赚美元欠条,有什么意义?

 

西方国家发达的关键措施之一,是提高老百姓收入,增大国内市场。老百姓只有吃饭的收入,工业消费品就没有市场,产品卖不掉,如何扩大生产,发展经济。我们为什么不提高老百姓收入,增大国内市场?

 

6、企业和银行都交给外国人管理,这对中国有利吗?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就是人是自私的,一切都依靠外国人,靠得住吗?不知道你们家财产是否也交给外人来管理?

 

问题背景:30年来,我们搞优惠引进外资,搞三减一免,减免外资各种税,出口产品还退税,使其处于竞争优势。在开放的21个行业,外资都彻底打败内资,成为外资一统天下。09年底和2010年4月,还在扩大开放领域,布置外资兼并所剩无几的国企(附录2),银行也引进外资参股,让外国人参与管理。我们是否要将所有内资企业都消灭,企业和银行都交给外国人来管理?

 

学过西方经济学的都知道,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就是人是自私的,将民生相关的企业都交给外国人,如果外国人要撤走怎么办?现在维持工业企业的运行,在技术上都非常复杂,一个水厂,一个电厂,都由无数机器设备组成的,关键设备或零件少一个都开动不了。企业如果都让外国人管理,有一天,他们都撤走了,你能将其马上运转起来?如果发生战争了,敌对国家的资本家会帮助我们维护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行吗?

 

7、自己的企业都卖给外国资本家,国人都当打工仔,能致富吗?到底是做老板能致富,还是做打工仔能致富?

 

问题背景:参见上个问题。2010年4月和2009年底,精英们还在鼓励外资投资和并购所剩无几的国企,优先给予土地和信贷(附录2),在自由市场机制下,对外资的优惠,将必然导致外资一统天下。将企业都卖给外资,国人只能当打工仔。在中国当打工仔,一个农民工辛苦一生,都无法在城市安家,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更不用说致富了。这种方法能领导中国人民致富吗?

 

8、为什么中国制定的中央银行法,中国的中央银行不能借钱给自己的中央政府,而能印钱借钱给敌视分裂中国的美国政府?

 

问题背景:参见1995人大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9条规定,禁止央行(指替政府印发钞票的中国人民银行,不是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借钱给自己的政府,更不可能增发人民币给自己政府。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代表政府管理外汇储备的央行却印钞买外汇,然后用来购买美国国债8 千多亿,等于央行印钞获得外汇借给美国政府。

 

美国人炸中国大使馆、撞中国飞机,卖武器支持台湾搞分裂,支持分裂分子在中国境内搞藏独、疆独动乱,敌视中国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和美国发生战争,你会借钱给美国人买枪炮弹药枪杀消灭你吗?这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搞出来的荒谬法律。美国政府并不理睬这个理论,更不会立法束缚自己。08年美国危机期间,就大印美元8500亿美元给其救助的几家美国银行,2010年又继续印钱6000亿美元。我们为什么要采用这个荒谬理论来束缚自己?为什么看不到美日均从央行等大量借贷,债务到达到或超过一年国民产值?进一步说来,根据该条法律,中国政府不能给自己印人民币。但是,美国人印美元,到中国央行,央行就增印人民币换美元给美国人,等于美国人控制了中国的人民币印钞权,这对中国人民有利吗?

 

9、由于中国储备有大量外汇,不需要使用引进外资的美元,引进外资,等于免费将财富送给外国资本家办厂赚中国人钱,为什么不能印钱借给自己的老百姓办厂?

 

问题背景:所谓引进外资,就是外国资本家拿一笔外汇,如美元到中国银行换人民币,在中国国内办厂。由于中国不使用从外资手里换来的美元,等于免费奉送财富给外国资本家办厂,而利润都归外国资本家。我们为什么不能印钱借钱给自己的老百姓办厂,让利润归中国人,非要送给老外?正是我们压制老百姓收入,使企业利润微薄,又优惠引进外资,挤跨内资,使国内企业彻底倒闭。

 

10、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老百姓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还是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值和外汇储备?现在我国生产的物质财富完全满足国人需要,为什么要大量贱卖出口,换取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同时使国内大量老百姓温饱出现问题?

 

问题背景:我们生产的粮食和肉类,按人均计算,超过日本人均消费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附录3)。我们建设的住房,按照人均计算,达到30平方米,也接近日本平均水平。我们生产的衣服供应了全世界,远远超过中国老百姓需要。在工业品生产方面,到2009年,大部分重要工业品年产量,我们都占世界总产量一半左右。可是,我们的老百姓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太低。2009年实际消费的产品只占自己生产的29%,少于拿产品换美元欠条流失的财富。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有4.3亿人,平均一天消费量低于7.2元,不够一个人在普通城市吃一顿快餐。就是普通老百姓,一场大病,就会倾家荡产,成为贫民。我们到底是赚一堆美元欠条就万事大吉了,还是需要为老百姓分配足够的物质财富,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问题?

 

任何时代,如果有一定比例的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成为问题,这个国家还能稳定发展吗? (历史上无数事实都表明,将导致社会崩溃。)由于老百姓收入低,消费能力低,生产的产品过剩严重,导致生产发展也难以增加,从而经济陷入停滞。国家于是搞低汇率出口,增加生产,免费奉送敌对国家财富23万亿美元,却不管国内还有老百姓缺衣少食,这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目的?由于财富的基础是物质,这种发展模式是物质在不断加速流失。我们已经从30年前的地大物博变成了现在的资源短缺,它能持续下去吗? 持续下去,对中国人民有利吗?

 

 

作者:黄卫东博士,高校从事研究工作。本文写于2010年1月26日,原题目为:请主流经济学家解释我国十大荒谬经济现象,2011年1月22日修改。

美国人公开承认绝不会还中国的钱!

对美国国债的说法

美国思路:美国人公开承认绝不会还中国的钱。

欧洲太平洋资本有限公司总裁彼得 希夫——想必每一位在去年目睹金融危机的人都对他非常熟悉。他被认为是口头预测能力最准的经济学家之一。在2006年8月CNBC的一次电视辩论中,他以令人吃惊的准确性预言了一年之后到来的房市崩盘和经济危机。他也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追随者,是两本书的作者:《美元大崩溃》,以及最新的《熊市下的投资之道》。他不只是金融与经济领域的评论家,而且还教授各种严谨的经济学理论。他的文章经常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媒体上发表。可以说是美国经济界举足轻重的人!在美国的许多BBS上,许多美国人表示非常不希望中国人看到彼得希夫的此篇演讲。

 

以下为彼得.希夫的演讲视频内容

 

你知道,昨天中国领导人公开表示对借给我们的钱“有些”担忧【台下大笑】,说“有可能”我们还不了。我想他们不只是“有些”担忧,这只是公开说法。想象一下他们私下会怎么看?他们一定知道我们不会还这笔钱,不可能给中国人还这笔钱,这是绝对不可的。

 

想象一下,某天总统奥巴马,对着数亿美国民众,发表一次公开的电视演说。他这样说道:“亲爱的美国同胞们,今天非常不幸地,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政府决定对美国普通民众大幅加税;那些仍然没有失业的人,将为此支付更高的个人所得税;政府将全面削减社会福利,仍然没有实施的各种福利措施将彻底取消;我原先制定的所有计划,包括全民教育、医疗保障、自主能源,所有这些计划将被无限期搁置。因为中国人要我们还钱!【台下长时间狂笑】我们借的实在是太多了,全世界妇孺皆知【台下笑】。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所以我们必须勒紧裤腰带给中国人还钱!【台下大笑】”

 

大家认为这样的事可能发生吗?别开玩笑了。我们更应该对中国人说:“你们是食利者!放高利贷者!我们需要修改游戏规则【笑】,我们要打破债务枷锁!你们明知我们还不了,还借给我们那么多钱!【台下大笑】这不是我们的错!”

 

中国人自己很清楚,他们无法参与我们的政治选举,我们为什么还要在意中国人怎么想?华盛顿难道会得罪选民,去取悦非选民?中国人很清楚,我们不可能还他们钱。这和伯尼 麦道夫的骗局是同一个道理。

 

别人借钱给我们,我们是怎么还的?再去借新债。

 

麦道夫早期的客户确实能把钱要回来,为什么?因为麦道夫仍然在吸收新钱,骗那些还不知道这是庞氏骗局的人入会。财政部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国债到期了怎么办?再把它卖给其他人。需要支付利息怎么办?照借不误。

如果有一天谁也不愿再买我们的国债了,那就只能违约,和麦道夫一样。违约只有两条途径,要么直接宣布不还,要么印钱。这就是这些债务唯一可能的结局,反正它们不可能被偿还。

 

中国人当然知道这一切,我们很快就会明白。在我看来,与其把麦道夫投进监狱,我们不如任命他为财政部部长【台下听众狂笑】,因为他的经验是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就是玩“庞氏骗局”的经验。【台下大笑】

 

 

《美国高工资低物价,而中国低工资高物价的秘密》

 

美国政府印纸币,中国政府也印纸币。美国印纸币为了还债, 中国印纸币为了救美国。

 

美国政府用纸币给美国人民换来中国商品;中国政府用纸币从中国百姓手里夺走商品让美国人享用。

 

从中国夺走的还不只是商品,还有资源环境各种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中国百姓得到了什么:转基因!即便这个转基因粮食的种子,也要从美国人手里买来,让你绝种还要你花钱!(美国在印度推销转基因棉花,最后卖给印度的棉种250元一斤,把棉农逼自杀29万。)

 

生产的商品出口到了国外,由出口商品换取的美元也借给了国外,而把由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上,变成了没有任何商品做基础的“纯粹废纸”。由于这些增发的“纯粹废纸”与现有货币一样流通,必然会造成现有货币大幅贬值和物价大幅上涨。结果就是中国老百姓不仅损失掉了出口商品那部分财富,连手里的货币财富都在遭受贬值损失。

 

反观美国情况恰恰与中国相反!美国市场上的货币流向了中国,中国的商品流入了美国市场。由于市场上货币减少商品增加,必然导致物价下降,美国老百姓手里的钱便能购买更多商品。再加上流向中国的美元又通过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到了美国财政部,美国财政部可以用中国的这些钱来增加公共品的供给,能够进一步起到降低物价的作用,提高美国老百姓货币的购买力。

 

如果是站在中美两国老百姓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国家立场上)看待这个问题将更加清楚:中国老百姓生产的商品,被美国老百姓用美元买走了,美元被中国政府拿走了;美国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国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国老百姓唯一得到的,就是手里现有货币的贬值。

 

结果就是,美国给中国印发美元纸币,中国给老百姓印发人民币纸币;美国用这些纸币为美国老百姓换来了所需要的各种商品,中国则相反,用这些纸币从中国老百姓手里换走了所生产的各种商品。而形成这个财富魔方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货币增发和商品增加之间的分离: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新增发的货币却留在了中国市场上,不断稀释着老百姓手里货币的购买力。

 

这就是美国高工资低物价,而中国低工资高物价的秘密!

《金融教育》

你为什么把所有的钱都捐给富人?

为什么不学会靠自己?

 

准确的说,也许不是你”捐给”富人,而是他们在偷你的钱。

 

 

你上学时,他们教你找份工作,为富人工作。

 

然后,他们教你把钱给富人。学校请来银行家、理财规划师和股票经纪人,告诉你如何把钱捐给富人。

 

这是一个大骗局,一个源自于学校教育系统的大骗局!

 

学校故意不教真正的金融教育,而是专注于教你如何把你的钱交给富人,因为他们知道如何更好地打理你的钱财。

 

他们当然知道!因为学校从不对你进行有关钱的教育!

 

应该将自己的钱交给专家打理!如果你也认同的话,那我就帮不了你。

 

反之,如果你想学习赚钱,想把握互助收入的机会,想找到完美的导师教你真正的金融教育,请加入MMM金融互助社区。

 

 

学校教人致贫!而我们的MMM互助和金融启蒙则教你如何摆脱金融奴役。

 

回想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我们都学过生物,几何,英语,历史…哪个皇帝建立了哪个朝代。我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还主修经济学。

 

可是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赚钱吗?

 

学校不传授金融知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不是什么秘密。孩子们从高中甚至顶尖大学毕业后,依然对金钱和个人财富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教育糟透了,但现实更糟。

 

我这样说可能过于大胆,但我相信学校正在教人们如何贫穷。

 

以下是学校向孩子们灌输的信息:

 

  1. 接受教育
  2. 找份好工作
  3. 获得晋升
  4. 获得更高的薪水

 

然后。。。

 

– 他们告诉我们要节省部分工资(国税局不先突击检查的部分)。

-他们告诉我们把钱存到储蓄账户里(利率甚至跟不上通货膨胀,所以我们都亏钱了)。

– 他们告诉我们投资401K基金(基金管理人拿走80%的利润)。

 

问题是:在这种模式下真正致富是不可能的。你可以算一下。

 

事实上,这个系统的目的是让大多数人保持贫穷,至少是让他们为了谋生终生都不得不努力工作。

 

我们一直被灌输这样的意识形态,大多数人认为目前的现状是”理所当然的”,别无选择。

 

我们认为一个人必须生来就富有才能致富。根本没这回事!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请努力寻找机会。

 

 

人们教给我们一个谎言,”赚钱需要钱。

其实,你不需要钱来赚钱,你只需要金融情报就能赚钱。

 

真相是…

 

我们必须忘记我们在学校学到的错误信息。我们要停止寻找一份能使我们富有的工作。工作永远不能使我们富有。除非我们把工作作为一种手段,以获得资金来购买资产。MMM是一份非常有利可图和持久的资产,可以源源不断的把钱放在你的口袋里。

 

我们能使自己变得富有。作为企业家、投资者和互助系统捐赠者,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MMM互助系统中,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现在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这一点,或者说他们还没有”醒”来。他们怎么可能觉醒?他们受过的学校教育和我们一样!

 

总之,对我们来说,关键是要忘记过去灌输给我们的所有赚钱的教育。我们要学习如何教育自己,要创造我们自己的工作,并让我们自己的钱不断增值。

 

MMM金融互助社区是一所金融教育的社会大学。想接受真正教你如何赚钱的教育吗? 请加入MMM。如果你不明白,老师会教你。

 

(翻译:李庐年)

 

 

2021,万物暴涨

130万亿!2021,洪水泛滥,万物暴涨!

拜登赢了,他的第一件事不是公报私仇,处置特朗普。

 

没错,就是继承美国的传统,印钞!

 

 

一、印钞比赛,美国是冠军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彻底扰乱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节奏。

 

为了阻止病毒传播,口罩机马不停蹄地运转,满负荷工作的还有一种机器。

没错,就是印钞机。

 

1月20日,拜登正式入驻白宫,成为美国新一任总统。

 

他给美国的见面礼就是1.9万亿美元的纾困资金。

 

当然,1.9万亿,对美国来说,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因为他们已经印钞成瘾了。

 

2020年3月份到2020年11月份,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已经在短短的32周内,创纪录地总计向市场投放总额达17.3万亿的基础货币流动性。

 

12月份美国还公布了一个9000亿美元刺激计划。

 

也就是说,全球超过五分之一的美元都是2020年印的。

 

再加上拜登1.9万亿美元的见面礼,正好差不多20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0万亿。

 

如果说到工作辛苦,美国的印钞机绝对能榜上有名,长年累月不停运转。

 

美国很坏,但并不蠢。

 

疯狂印钞,就是为了薅羊毛,不仅是美国自己的,还有全球的羊毛。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通过量化宽松,还是三轮QE,也就是印钞,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元气到现在还没恢复过来,譬如印度,巴西,委内瑞拉等等。

 

美国自己倒是爽了,美国股市一牛就是十几年。

 

因为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这不难理解。

 

美国不蠢,全球其他国家也不傻。

 

你印我也印。

 

2020年3月以来,全球央行几乎都在竞相印钞。

 

这个印钞数量到底有多恐怖,2020年不到一年的新增钞票数量,超过了2008年以前的5000年的印钞总和。

 

当然,其它国家自己印钞票,终究比不过美国,美国毫无悬念是冠军。

 

 

二、洪水泛滥,万物暴涨

 

2020年疯狂印钞?

 

2021年呢?

 

拜登的1.9万亿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继续疯狂印钞。

 

2021年,洪水泛滥,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直接点说,就是美元泛滥。去年3月份,美元指数突破100大关,达到103.1之后,就开始掉头向下,一度跌破90整数关口。

 

巧合的是,2020年3月份,正是美国和全球央行开启印钞机的节点。

 

美元贬值,钱不值钱,需要用更多的美元,才能买到以前同样的商品,同时,多余的货币还会涌向资本市场。

 

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万物暴涨。

 

比特币疯涨。

 

1月7日,比特币再次创造历史新记录,一举突破4万美元关口,去年12月16日,比特币才刚刚突破2万美元,随后在今年1月2日突破3万美元,短短不到一月比特币价格已经翻倍。

 

人们对美元的信心消退,以及货币泛滥,全球疫情和经济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比特币同样可以作为避险资产。

 

各种条件叠加,为比特币带来了大量新的兴趣和资金。

 

全球股市疯涨。

 

美国三大股指几乎每天都在刷新历史新高。

 

不仅是美国股市,德国股市,韩国股市,印度股市,越南股市,都创了历史新高,日本股市创下30年来新高。

 

连一直不争气的A股都在上涨,沪深300指数创下历史新高,上证指数站上3600点,创2015年以来新高。

 

股市上涨,要么经济好,要么资金多。

 

在疫情泛滥的2020年,特别是美国,疫情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都位居全球第一,丝毫没有减缓迹象。

 

说疫情对美国经济没有影响无人会相信。

 

美国股市上涨的原因,一目了然,不是经济有多强劲,同样是因为市场货币泛滥。

 

大宗商品同样受益于美元泛滥,不断暴涨。

 

制造业最依赖的大宗商品铜,2020年不断上涨,去年12月中旬,LME铜价一度升破8000美元关口,相比年内3月份时的低点几乎翻倍。

 

1月7日,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指标的铜价——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期货上涨,创下2013年2月份以来的新高。

 

黄金虽然现在表现没有特别强势,但去年7月,黄金首次突破2000美元历史大关,直接原因就是美联储印钞。

 

可能有人说,难道原油不是大宗商品吗?

 

原油,确实是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但由于疫情对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航空运输的影响太大,直接影响到需求。

 

不过,从当初的负值,目前也悄悄地反弹到50美元以上了。

 

 

三、美国,薅全世界的羊毛

 

美国的M2为20万亿美元,堪称天量。

 

还有一点就是,美国印钞不是从现在开始的,是一直在印钞。

 

不过,美元泛滥,并没有给美国带来通胀。

 

2000以前,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为零,2000年之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几乎没超过3%,为2%左右。

 

2020年,新增近20万亿美元之后,美国的通胀率也没有抬头迹象。

 

原因很简单,美元源源不断地流出美国,分散到全球各地。

 

美国用自己印刷的钞票,购买了全世界的商品和劳动力。

 

也就是说,美国通过印钞的方式,薅了全世界的羊毛,从某种程度上说,全世界都成为打工人,为美元打工。

 

这得从美元的霸权地位开始说起。

 

二战时,美国自称中立政策,给参战方两边卖军火,卖情报,发了战争横财。

战争之后,各个国家需要重建,需要美国的商品,美国用商品换来了全球75%的黄金。

 

大家都需要买美国的商品,就需要流通的货币,也就是美元。

 

1944年美国牵头,邀请全球44个国家元首在布雷顿的一个小树林开了一个会,即“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约定,今后国际贸易都用美元来结算,不过如果你需要的话,可以用35美元来我这换走1盎司黄金。

 

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的霸权地位从此确立。

 

自此,美国就开始名正言顺地撸羊毛,印的美元越多,薅的羊毛也就越多。

 

不仅黄金,以美元定价的石油也是如此。

 

石油储备超级多的委内瑞拉都被美国撸破产了。

 

 

四、老百姓该如果保护资产

 

美元泛滥,对我们有没有影响?

 

当然有。

 

万物暴涨,就包括基本物资。

 

全球粮食在上涨,今年以来,玉米,大米都在上涨,猪肉在上涨,蔬菜也在上涨。

 

前面说的大宗商品上涨,如铜,铁矿石等,也给生产带来更大成本,当然,石油可能抵消了一部分通胀。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生活成本更高,钱不值钱了。

 

除了物资,资产价格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关心的房子,房价的涨跌并没有算在CPI上面。

 

如何抵御通胀?

 

房子或是最好的标的。

 

到点结婚,丈母娘肯定要你买房子,这实际上是教你抵御通胀,所以不要以为是压力,应该是动力,是财富增值的动力。

 

最核心的资产就是房子和股票,在A股,普通人基本上都是亏损的,即使上证指数突破3600点,大盘越涨,亏损越多。

 

过去很长时间以来,房子是保值增值的最佳载体。

 

楼市调控政策还在继续,调控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房价过快上涨,但不是为了房价下跌。

 

抵御通胀,最有效的方法或是买房,但这里说的是刚需,自住,不是炒房。

 

 

作者 | 周松涛https://xw.qq.com/partner/vivoscreen/20210213A063J800

 

自杀式人生,从分期付款开始

分期付款,看似简单、方便,但却是一个大坑。不仅让你透支明天的金钱,更是在透支你的人生。

 

最近,闺蜜小贾特别缺钱,每次工资没发几天,就开始四处借钱要周转。

问了好几次,她才吞吞吐吐告诉我,因为前段时间买东西有点狠,现在,每个月工资一发下来就得还4000多的分期。

 

其实,像小贾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甚至网上都有段子说,现在人跟人之间的问候,应该是“花呗还了吗?”“分期还剩多少?”“白条还有余额吗?”

 

分期消费太常见了,在一二线城市中,有70%以上的年轻人都曾用过分期。

轻轻松松就缓解了经济压力,穷人也能买得起。

 

哪怕最新款的iPhone,只要分12期、每个月还895.74元,一个普通白领也能用上苹果的顶配手机。

 

即使这样,我今天还是想要怼一怼分期,让你们看一看,这个看上去如此便捷的方式,实际上暗藏玄机。

 

对于很多人来说,分期并不能让他们利用通货膨胀的红利省一大笔钱,反而很容易会变成一个坑。

 

你要相信,你分期时有多爽,还款时泪就有多咸。

 

省钱,只不过是看上去而已

只要你购物,商家就在变着花样鼓动你分期。

 

购物时,各种0息分期的广告,不断诱惑你去买买买;

付款时,一键分期的按钮,只要额度够就能分期;

刷卡后,立马就有短信提示,你可以选择快速分期;

还款时,也有账单分期的选项,告诉你还款不必太辛苦……

 

如此大张旗鼓,就是为了能在你身上赚钱。

因为,看上去0息的分期,实际上真得是很贵。

 

虽然,在分期的时候,金融机构都会强调没有利息,但他依旧会收取手续费,其实就是变相的利息。

 

就拿前文说的手机来说,在官网,它的售价是9999,如果你分12期,每个月的还款895.74, 总还款额就是10748.88,手续费就是749.88。

 

按照分期的宣传,一年手续费只有7.5%,就算是利息也是很低了。但如果你相信了,就太天真了,因为你每个月都在还款,欠款一直都在减少,在最后一个月的时候,本金就只有833.25元了,但手续费还是按照欠款9999元来计算的。

 

为了算清它真正的利率,我专门请教了在银行工作的同学,结果一算才知道,真正的月利率是1.13%,真正的年利率是13.57%,都快接近15%了。

 

 

 

你以为分期很划算,实际上都快直逼高利贷了。而且,还有很多银行,哪怕你中断了分期,想要一次性还清,手续费该收的还是会收,而且一分钱都不少。

 

曾看过一组数据,靠着这种分期业务,某银行在一年的个人贷款业务就达到了5454.07亿元。

 

这下你明白了,为什么这些金融机构,总是变着法子让你来分期,还不是因为这中间的利润很客观。

 

很简单啊!明面是让你提前实现梦想,暗地里是业务员的业绩有了保障。

 

分期好还,欲望却难填

也许,你会说,没有利息、没有手续费的分期,就是白借钱给你花,这样的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即使如此,我的态度还是坚决不!因为你一旦尝到了分期的甜头后,日后哪怕有了利息和手续费,你还是会去分的。

 

经济学家Prelec发现,人们在用信用支付时,能够体会到强烈的“消费快乐”。

 

这种拿别人钱买买买的快感,很容易感到一种痛快。虽然,还款时会肉疼,但比起快感来说,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跟所有女孩子一样,小贾喜欢买一些好东西犒劳自己。

 

因为工资不高,为了早早用上心仪的东西,她开始用分期。“提前实现愿望,压力还可以分摊,这多好!”

 

只需要一点钱,就能用上戴森吹风机、lamer面霜、前男友面膜,很快,小贾就陷入了分期的自嗨中。

 

一开始,她还会在意手续费,后来索性不管了,觉得多花一点钱也值。

结果一年多过去了,很多好东西搁置了,网上吹爆了的贵妇护肤品,也没有让她变成林青霞。

 

在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棘轮效应,就是指人的欲望会不断膨胀,一开始只是要一支口红,后来想要的是整个色号的口红了。

 

很多商家就是利用人的这种心理,先用0息0手续费让你尝个甜头,等你欲罢不能时,就开始渔翁得利,坐收手续费了。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力想得有多么强大。

很多时候,我们不过就是池塘里的小鱼儿,明明都已经看到了同伴因为一时贪心丧命了,可是当鱼钩下来的时候,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咬上去。

 

你不光是在花明天的钱,还在断明天的路

也许你会说,人生的乐趣就在买买买,那我也劝你不要依赖分期。

 

在贴吧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网友准备买房,定金交了、合同签了,结果房贷批不下来,最后房子没买成,白白损失了几万块钱。

 

银行拒贷的理由是,她的征信不好。

 

网友挺郁闷的,之前有刷信用卡的习惯,虽会分期,但每次都是按时还款,怎么征信就不好了。

 

结果,她一问专业人士才知道,自己的征信就是被她之前的分期习惯给搞坏了。

 

分期实际上是属于贷款,如果借款机构是正规的银行、金融机构,那征信报告上就会体现为贷款。

 

但如果,你是买手机、美容、上英语课办了分期,那你欠的大多都是一些民间的小贷公司,它们不仅利息高,在征信上还显示为小贷,这比正规银行的要更损耗一点。

 

而且,很多时候每办一次分期,征信上都会有一次查询记录。

 

所以,哪怕你是按时还,但对于审核人员来说,他会觉得,你得多穷啊,就连几千块钱的东西都买不起,还要分期才能还得清。

 

不良征信需要5年才能消除,一般房贷参考的都是五年内的记录。

 

不要以为自己以后不买房,征信没有什么关系,等到你用征信的时候,那时后悔也晚了。

 

那时,就只能找更坑人的小贷公司了。

 

不要被外界迷惑,是时候该逃离了

去年双十一,网上出现了一个新词“暴花户”。指的是一些人,本身没有什么钱,但特别敢消费,经常莫名其妙地就能花掉一大笔钱。

 

这些人之所以这么敢花,最主要的就是整个社会都在鼓吹“买买买”。

 

“包能治百病,如果一个包治不好,那就买两个”、“过有品质的生活,这才能对得起自己”、“不涂口红的女人,是没有未来的”……

 

没钱了,只要小手点一点,几秒钟账户就多了几千块钱;只要小手点一点,再贵的东西,分期也能买得起。

 

身处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买得心安理得,欠得光明正大。这就像是泡在温水中的青蛙,当水温一点点上升的时候,它们不但没有逃离,反而还享受着温水中的快感。自以为很安逸,实际危机重重,最后,只能是在快乐中被煮熟。

 

其实,人跟青蛙一样。在一个大环境中,不会居安思危,只会因为跟大众步调一致,就压根不会考虑风险。就跟着周围的人一起在自嗨中过活,压根不知道再不逃离,就要死了。

 

这就是现在年轻人的现状,被各种买买买裹挟,被触手可及的分期诱惑。

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刻,年轻人就越该保持一种清醒,越要远离这种太容易获得的快感。

 

所谓的诱惑,不过是被你放大了而已

曾有一群经济学家,对印度穷人做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越是穷的人,越容易冲动消费。

 

道理很简单,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人性就是这样,会不自觉地放大得不到东西的优点。

 

小贾就说,她分期买的第一个东西,是一套贵妇护肤品,当时花了10000多。

当时,各大美容博主都在推荐这个护肤品,说是用完皮肤特别好,人都能瞬间年轻10多岁。

 

看多了这样的推荐后,小贾当时就心动了,咬了咬牙买了一套,分了24期。

终于得了心心念念的东西,小贾高兴坏了,可是没多久,她发现效果很一般,并没有让她的皮肤改善多少。

 

不是因为那个东西有多好,会让你心心念念;而是因为你在心心念念的时候,不自觉地夸大了拥有它的幸福感,夸大了它的作用。

 

就像你的男/女神,在没有得到的时候,你就戴着滤镜去看对方,觉得他/她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结果,当你费尽心思得到后,才发现也都不过只是普通人而已,一样会打嗝、一样会放屁、一样会在厕所里便秘。

 

对生活有追求是好事,但千万不能被自己的欲望奴役了。尤其是,当你把诱惑放大后,更要保持一点冷静和理智。

 

不然,你就会发现,欲望这个怪兽是永远都满足不了的,在它跟前,你不过只是一个小渣渣,咬一口连牙缝都不够填的。

 

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但别让自己压死

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告诫,是说年轻人要趁早明白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也许,你的同事跟你都拿着8000的月薪。但你不能看着同事买买买,自己也跟着肆无忌惮地买买买。

 

因为,每个人身上背负的东西不一样,也许,他的女朋友不需要他来买房;他的父母都有养老金,不需要他来赡养……

 

而你的女朋友,不仅要车房,还要一笔不菲的彩礼钱;你的父母,再过几年就丧失了劳动力,只能靠着你养活。

 

一个人最怕的不是负担大,而是认不清自己,盲目从众,最后却被负担压垮了。

 

当然,也不是要把分期一竿子打死,只要你足够理性、利率恰当,分期也是一个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

 

但在分期前,请一定保证三点:

① 看清分期利率,不要自己辛辛苦苦赚得钱,白白给别人做了奖金;

② 购买前要理性,千万别把自己的信用额度当成自己的钱来花;

③ 如果一定要分期,每个机构的利率不同、各个期限的利率也不同,多对比几家再下手;

 

分期确实爽,但这种爽终究只是地上的影子,它永远不长久,有时候只需要一片乌云就能消失地无踪无影。

 

如果,你这短暂的青春,被这虚无缥缈的东西毁了,我都替你感到不值当。

 

《中年人的风平浪静,只能靠命》

我家在安徽北部的一个县城。年少时想过各种奋斗,却在父母不忍我远走他乡的牵绊下回家做了公务员。

今年3月的时候,老公忽然告诉我,公司要裁员了。

3月的时候,股市正在大涨,老公婚前在股市套了4万,这时不但回本,还赚了2万多。对于失业,他好像并不担心。

而我知道,股市里的钱只是个数字,不能当真。况且,风险最喜欢接二连三地降临。我不住地劝他说,还是认真找个工作吧。

暴风雨忽至

5月13日,原本今天有一笔五万多的理财到期。

受我妈的影响,我一直有储蓄的习惯。手有余粮,遇事不慌。工资发到手中,留下必要的开支,剩下马上存起来。不够咋办?信用卡来凑!

不过存定期、买理财,都要到银行去,一排队就是大半天,太麻烦。我多是在手机上操作。

2015年底,我妈到招商银行办业务,经工作人员介绍并下载了钱端app。我上招商银行官网查了一下,网页上说钱端是招商银行委托第三方开发的app,上面发售的各种项目,等同于银行稳健型理财,收益可能有点波动,但本金非常安全。当时,收益在4至5个点左右,比定期要高一点,而且又有银行背书,很靠谱,一顺手,自己也下了一个。

4年过去了,用手机来买理财,已然成为了我的习惯。工资一到,基本上就转到了钱端APP里。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迫切需要一辆车来代步。这笔理财,我打算用作车款首付,所以特意关注了一下。

居然逾期了!

其实我连逾期这个词都没听过,但隐隐有点担心,小心翼翼问老公:理财该不会也爆雷吧?

老公一边看大盘分析,一边不屑地说,就那5个点的利息,还好意思爆雷?况且,你那个什么理财,不是招商银行的吗?

我靠!银行居然卖我P2P!

5月28日我随手打开了钱端app。惊呆了!

按钱端app在5月27日发布的公告,我持有的10多个投资项目,多则几万,少则几千,绝大部分逾期,且无法告之兑付时间。

第一个想法是:传说中的爆雷,居然爆到我的头上了?

第二个想法是:我靠!招商银行卖我的居然是P2P?

第三个想法是:居然还有5个点收益的P2P?

整整两天,我都心不在蔫,不停地看手机,机械地加着各种投资人群,刷贴吧,搜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寻找和佐证一种可能:我们的钱,还能拿回来!

然而,事态还是向最坏的方向发展了。

5月30日,钱端再次发布公告,大意是,因为招商银行不承认合作关系,正在与之诉讼,请用户协助提供证据。

短暂的大脑空白之后,恐惧和疑问迅速蔓延到每一个毛孔,当初不是说app就是招行的吗?跟谁来运营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不合作的?我怎么不知道?

根据招商银行的说法,招行已于2017年4月与钱端公司解除合作,2018年完成了清算。后续的项目与他们无关。

钱端则称,招商银行不能单方面解约。

当下,解约不解约不是我们最关心的,我们最关心的是,钱到哪里去了?

按两方的说法,钱端只负责技术上的运营,不清楚资金流向,招商银行早不再见证和监管钱端上发布的项目,更不清楚资金流向。

我们的钱不翼而飞了。

对我来说,从5月28日,打开那个公告起,它就变成了一个数字,永远地停在那里。

而我和我妈,我们全家,都破产了。

真是讽刺,几天前,本分如我们,还高高兴兴地幻想着买辆新车。几天后,招商银行的一句话,钱端的一个公告,那些有银行背书的安全、保本、和定期差不多的理财,就秒变p2p!老人一生辛苦攒下的血汗钱,连被谁掠夺都不知道,就瞬间蒸发、烟消云散!

在本地招行,接待者像个机器人,即使承认作为分行并未接到过终止合作的书面或口头通知,但除了不断向我表示抱歉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帮助。

卖给我们的时候说是理财,说是官方的APP,爆雷时才风轻云淡的一句:与银行无关——感谢招商银行,让我们成了新闻里为了高收益铤而走险,最终血本无归的投机者。别人眼里无关痛痒,自己身上却是切肤之痛。

9000人倾家荡产

6月2日早晨,我确认了金额。我和妈妈和婆婆加在一起,一共86万。

要是我妈知道这件事,会不会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挥金如土,早点花完。穷尽这一生,她还能不能再攒这么一大笔钱?

我又有点后悔,为什么不早点买车?为什么不买一套大点的房子?为什么不出国旅游?

想不通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如果没有银行的背书,只求安全的我们,怎么会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收益仅仅5%的钱端里?做私募做p2p不是收益更高?

9000多个投资者,基本上都是在银行网点或通过银行对公业务经理,才了解并下载了钱端APP。但按照招商银行的说法,我们不过是钱端的用户,他们与钱端解约,没有必要通知我们知道。

好像也对。即使是已经预知了风险,知道无数家庭、同时也是他们的客户,即将倾家荡产,但是,这和银行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个等着回款治疗淋巴癌的女生,那个儿子马上结婚要买婚房的单亲妈妈,那个经历了股灾和高收益P2P爆雷后只打算安稳度日的单身大叔,那个为了给孩子买学区房连着三年没休过双休的90后——失去了这些人,对于一个世界500强企业来说,实在是无关痛痒。

当年,我想不明白某搜索引擎,怎么忍心把那么不幸的人,推进莆田系的黑洞。如今,我也想不明白,始作俑者怎么忍心选择这样一群人,最保守最本分最相信勤劳能创造幸福的人,最大的错误是信任了银行的背书,却因此成为了命运的弃子,被随手扔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或许,只要法律上说得通,这个世界上不需要道义与公正,更不要说什么拔刀相助、见义勇为,带你入坑的招商银行早早跳出了坑,连个短信也不愿意发给你。

一生风平浪静,都不足以让你感恩命运。而那些不幸的事情,只发生一次,就足以让你置疑人生。

男人的眼泪

心里像装了个秤砣,很沉。

想对朋友说,却欲言又止,怕被认为贪心、愚蠢。

明明是受害人,却被弄得好像杀人犯。

凌晨一点多,毫无征兆地惊醒,便再也睡不着,干脆起身一个人坐在客厅沙发上。

我想到自己那么努力,那么艰辛,不过是想凭借自己,把日子经营得好一点,但是命运翻云覆雨,顷刻之间,便把我辛苦垒砌的大厦冲垮,把我所有的努力都践踏在地,不留一丝尊严。

我嚎啕大哭起来,像一头找不到出路的困兽,用拳头击打着自己的头,我问老公,我们只是想努力过好一点的生活,我们不贪图高利润,我们不炒股不炒房,我们不碰雷,为什么雷还会找上门?

老公错愕地看着我,听完我断断续续的讲述,轻抚后背安慰我,再紧紧地抱着我。

我感觉到他也在颤抖。最后,他终于对哭到精疲力竭的我说,没事的,相信我,我们还可以再来。

他一定是把所有的克制都用上了,才勉强说完了这句话。然后想去做一个微笑的表情。却也失败了。

他下扬的嘴角终于定格在哭泣上,然后更紧地抱住我。

不是安慰,是不让我看到他的眼泪。

平凡之路

经历了这些天的投诉无门,甚至是所谓有关部门赤裸裸的语言暴力。国家像一部精密的机器,行云流水般地运行。我们总以为,出现问题,只要找到症结,就一定能有解决的方式。

此时才发现,总有一些灰色地带,让你无法找寻到正确的渠道,传递出自己的声音。

命运齿轮硕大无朋,渺小的个体根本无力回天,一旦哪个细微的环节运行不畅,隐藏在机关中的那些雷,就会接二连三的爆炸,成为无妄之灾、切肤之痛。

谁能想到呢,有人只是不经意间打开了一扇窗,就成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有人只是在心力交瘁中打开了搜索软件,随后就走进了一家错误的医院;有人只是像大部分人一样,把毕生积蓄存进银行,只图个安稳,结果一生辛劳就成了空气……

中年人的风平浪静,只能靠命。平凡如我,能不能改变?

也许能吧。

耳机传来熟悉的歌声:我曾经拥有这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初闻不解曲中意,读懂已是曲中人。

机舱一片欢声笑语。我的座位在最后一排。

我去广州,到招商银行总行和钱端公司的所在地。

找不回钱,真相也行。

原创者:破产女中年 (上文有删节)

《破产女中年十问招商银行》

《破产女中年十问招商银行》

明天,我成为破产女中年就整整一个月了。感谢招商银行。

明天是招商银行的股东大会。默默买了100股,希望有个机会能问问招商银行。

不要你招商银行赔钱,不找你招商银行追责,我明知自己是蚍蜉撼树、螳臂挡车。但请你睁开装睡的眼,回答我一句,就一句——

“为什么要专坑自己的持卡人?”

一问:

招商银行如何理解信任、良知、责任?

二问:

作为世界500强的企业,招商银行是否可以承诺:总行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步行动、每一个产品、每一句答复,都对得起用户信任,担得起良知,扛得起责任?

三问:

今年5月底,钱端事件爆发后,招商银行是不是向各分行发放了统一口径的话术书?是不是要求各分行清理当年推广期间遗留的各种宣传物料?据实回应难道不是还原真相最好的办法?招商银行有没有第一时间反思在该事件上,自己存在哪些问题和责任?却第一时间想撇清一切!这是有责任的企业,有良知的企业的担当吗?

四问:

招商银行承认向自己的持卡人大力推荐过钱端APP吗?那后来为什么又称我们只是钱端的用户?为什么出钱出力做推广,只为了把自己的持卡人变成别人的用户?

五问:

对于我们拿出的如下单页,你们承认真实性吗?上面对钱端APP的介绍:“钱端是招商银行委托第三方软件公司开发的,基于我行员企同心和票据见证产品的互联网移动端投资工具。钱端上所有理财产品均为我行资产,由永安财险承保,我行承兑,安全可靠,固定期限收益,可放心认购”,这些,都是真的吗?

六问:

2018年12月14日,招商银行交易部季剑平、侯伟荣是否与钱端的相关负责人一起召开了会议?会议主题是什么,围绕内容是什么?钱端方的当日会议记录中,有“17年4月份解除合作关系,无解除合同”的字样,请问,是在何种前提下谈到此事?到底有没有解除合同?有的话能否出示,不能出示是为什么;没有的话,为什么没有?贵行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都是无疾而终吗,还是这只是个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个例?谁是责任人?

七问:

按照招商银行的说法,2017年4月解除了与钱端的合作。为什么众多分行均表示,并未收到总行发布的中止合作的书面通知、甚至是电话通知?(投资人手中有很多各地分行的答复录音)为什么总行只要求各分行推广,但在终止合作这种关键信息上,却不及时沟通?这是不是意味着,在2018年4月(招商银行声称已完成清算的时间)、2018年10月(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招商银行在官网发布解约公告的时间)之后,仍然存在着一种可能,部分分行和招行员工一直在介绍、推广钱端APP?这是你们的失误吗?是哪个环节的失误?需要对这种失误负责吗?

八问:

招商银行声称与钱端终止了合作,却拿不出书面的解约文件,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小企业E家的账户始终未曾销户,钱端上依然使用招商银行的LOGO,一个世界500强的银行,在项目“结束”后出现了那么多不合逻辑的纰漏、问题,只是巧合吗?金融消费者受制于信息不对等,属于“弱势方”,且在贵行与钱端的合作项目中,出现了如此之多的反常,请贵行将此项目运营前后的问题说得明明白白,还原一个真相——这不止是关乎两个公司的合作,更是9000个投资人和9000多个家庭的事情!

九问:

招商银行一直在强调,法律上不承担告知与钱端解除合作关系的义务。我们不谈法律,作为普通的持卡人,我只想问,如果你们在2017年4月及时发布公告、第一时间在各推广分行张贴公告、向持卡人发送提醒短信、在招商银行的手机银行和掌上生活APP上推送消息——哪怕是花费当年推广钱端时耗费精力的九牛之一毛,进行一下善意的提醒,你们的持卡人是不是可以避免一些损失?这不是义务,但这是不是负责任的银行应该想到也并不难做到的事情?更何况,我们是招商银行的持卡人!

十问:

最后,我作为一个招商银行十四年的老用户,还绝望地问最后一句:钱端事件中,招商银行的所有表现,真的称得上对得起用户的信任吗,担得起社会责任吗?

 

 

钱端14亿逾期之谜 谁的P2P?

从5月27日招行与钱端发布就双方关系与资产逾期责任各执一词的公告至今,钱端9000逾名投资者14亿资产逾期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对投资人而言,应该称为好消息的是,6月26日,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公安分局正式立案侦查。但更让不少投资者无措的是,钱端与招行均以受害人自居,但谁才是责任方?投资人的钱究竟投向了哪里?向谁追索?这些问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答案。

作为国内首例商业银行与P2P间由合作走向决裂并出现大规模逾期的案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后发现,双方真实合作关系、资产运作、资金投向等仍存在大量谜团。

通过多位投资人、业内人士、相关公司提供的线索与回应,我们力争从线索中将事件脉络梳理清晰。

从时间线说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企查查上获悉,钱端(广东钱端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时间为2014年7月30日,经营范围包括企业管理咨询服务、计算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软件开发等,并不包含投资管理等金融服务权限。

故钱端仅提供技术支持,而真正运营方为广东网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而网金控股与招行的合作始于2013年。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9月,招商银行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小企业E家上线运行,而当时小企业E家的运营方同样为网金控股。

招行内部人士和多位投资人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钱端与小企业E家一脉相承,但钱端的成立并上线表明小企业E家从招行正式分离,由完全独立的第三方经营。招行成为钱端的合作方。

2015年5月8日钱端以及移动端APP改版上线,该时间节点后的2015年也是不少投资人第一次知悉并投资钱端发布产品的时间。

2015年招行通过官网链接、客户经理营销、微信宣传、纸质和电子广告投放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钱端APP理财平台,宣传材料中印有“招商银行旗下理财平台”字样。而该产品的标的,主要为短期票据融资,当时产品期限较短,以15-45天为主,投资收益在4%-6%,保本保息,并由永安保险承保。

2018年12月,钱端平台产品出现首次逾期。2018年12月虽然出现逾期,平台依然按照约定赔付延期兑付了的资产,直到2019年4、5月,才陆续出现大规模逾期。

一位投资人回忆道,其第一笔逾期出现在2019年4月,上网查发现去年12月平台就出现过一笔大规模的逾期。该投资人的这笔原定4月18号到期的资产逾期声明中指出,因为融资方资金周转问题延期兑付,最晚6月30日兑付,并以1.1倍利率作为赔偿。直到5月,钱端陆续对投资人发布公告表明资产逾期,并称与招商银行违约有关。

5月27日,招行公告称该行已于2017年4月终止了与钱端的所有合作,目前招商银行与钱端APP无任何关系。钱端马上予以反驳,称2017年4月后,招商银行仍持续在钱端APP上发布、销售投资产品,且一直对钱端APP各方面工作进行督导。

2017年4月成为双方争执的关键时点。

根据招行披露的2018年1月30日广东网金控股份有限公司给招行出具的《关于互联网投融资平台系统关闭及数据清除的说明》,显示双方合作运营的互联网投融资平台已于2017年4月28日关闭运行。

但该极有力的证据并未使情况更明朗,钱端与网金控股方面均表示2017年4月后双方依然存在合作关系,当时的声明也是协商的结果,且据投资者提供的音视频资料,钱端代理律师和相关责任人均表示,投资者的资金并未到钱端和网金手中,而是流向招行北京分行在中金开立的备付金账户。

此外,钱端代理律师也对投资人表示,其投资人购买的产品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底层资产,而是进入招行的资产包,并存在资产错配情况,这也是出现逾期的原因。

关键的第四方

双方各执一词,投资人难辨真相。但除了事件中关键的招商银行、钱端与投资人三方,还存在一个第四方。

在投资人持有的早期钱端理财产品的宣传单上,除了招商银行旗下平台字样,还有永安保险承保的关键信息。虽然在出现逾期的产品介绍与宣传中,目前找不到有关保险公司承保的信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永安保险取得联系,并向其求证,在获得的永安保险的回应中清晰呈现了永安保险、钱端与招商银行的合作关系。

永安保险表示,2015年其与招商银行就招行小企业E家平台的基于银行承兑汇票质押借款的产品有合作,其合作对象为招商银行。

而当时合作的具体产品为“银行承兑汇票质押借款保证保险”,具体模式为持票人将所持有的票据质押给投资人,向投资人进行融资,银行受投资人委托负责票据的验真、保管以及兑付,永安保险负责提供保证保险。

但其与招行合作的保险产品仅限于有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的借款项目,且当时永安保险按照招行提供的项目清单进行承保,每一项目对应的投资人均为受保障的被保险人。

这也意味着在2015年招商银行与钱端合作的以票据融资为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确实有永安保险承保并提供保障,根据具体条款该产品可实现保本保息。

但对三方是如何达成合作的,永安保险回应表示,“当时招商银行开展该项目,招商银行为确保投资人权益,需要保险公司向投资者提供保证保险,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找到我公司。永安保险考虑该项目均有银行承兑汇票质押,且质押票据票面金额大于等于融资人借款的本息之和,同时票据验真、保管、承兑责任又由招商银行负责,风险相对较低,基于以上双方找到合作的切入点,达成合作意向。”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从钱端APP公开发布的产品介绍和投资人提供的逾期产品介绍中发现,出现逾期的产品介绍中并没有永安保险承保的表述,其资产投向也并不明确。三方的合作是否还在存续?

永安保险对此表示,因招商银行业务策略改变,其与招商银行就该项目的合作于2017年4月底全面终止,所合作的业务于 2017年9月底全部到期。而期间融资人本息之和的保额规模达227亿元。而在双方合作结束后至今,包括永安在内的市面同类产品,并不存在。

永安保险的回应印证了招行公开回应中提及的此前与钱端合作的见证模式,并证实了募集资金正如当时宣传所言,用于短期票据融资。但这是否就是招行与钱端合作的产品对公众募集资金及其投向的全部?

来自钱端实际控制人陈强和代理律师的说法是否定的,其均表示从投资人处募集的资金具体投向由招行主导,并存在资产错配。

一位来自国有大行对公业务人士提供的信息也部分佐证了钱端的说法,该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在2015年7月做了一笔由招商银行某分行提供的30亿资金的一个月期同业理财。

“当时在行内对方表示其资金来源为第三方募集,但在中午的饭局中对方具体表示这笔资金就是来自钱端。所以最近看到钱端逾期和与招行的纠纷相关新闻时我感觉有些惊讶。”他还告诉记者,当时与招行有同类合作的银行不止一家,业务也并不只此一笔,但合作只进行到2016年,之后再也没有相关业务。

而合作中止的原因,与永安保险的表述一致,均为招行业务策略改变。

根据该国有大行人士提供信息,招行在此前公告和声明中表示的与钱端合作期间仅提供银行见证业务的说法存疑。对此信息和相关疑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向招商银行进行求证,招行表示暂不方便回应。

谁的P2P?

14亿资产究竟为何逾期、投向了哪依旧悬而未决。解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理清一个问题,钱端作为一个只具备信息发布和技术支持的平台,谁才是业务背后真正的操纵者?

投资人的茅头和舆论几经转向,近期似乎更多指向招行。

多位投资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了大量录音、图片、视频、文件等证据材料,试图找到钱端与招行在2017年4月后一直保持合作,且其投资资金确实流向招行的证据。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后发现,可以确认的是,招行的小企业E家与钱端在2017年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2017年4月之后继续合作的可能性并不高。

目前能够找到的第三方导流平台的小企业E家的产品介绍中称,其为招商银行为小企业倾力打造的开放式金融服务平台,成立于2013年。而在当时媒体的报道中对小企业E家的特点和规模都有明确表述。

一为作为信息中介平台,金融服务不占用资本,不占用信贷规模,平台只承担打通资产与资金的职能,进行交易见证,不对风险兜底;二为收益较高,该业务开展后,RAROC(风险调整资本)收益水平、中间业务收益水平均有显著提升。此外,媒体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其注册会员数量已突破50万,页面浏览人数超过2亿次;平台存款沉淀超过1000亿元。

从中不难发现小企业E家的模式已具备早期P2P的特征。

有一位同时为招商银行早期资深员工的投资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与招商银行2008年以来的业务创新思路一脉相承。该人士指出,早在2008年招行某高层领导就提出了银行和企业要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用中间商赚差价,只要标的是真的、底层资产是真的,直接将项目发上来融资其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这也就是最早的P2P形式。

另据该人士指出,当小企业E家从招行彻底剥离出去,变为第三方的钱端,钱端就有了成为招行表外的可能性,甚至成为一个体外器官。虽然招行公告中指出只参与见证业务,但实际银行端可操作的空间很大。他向记者举例了早期银行间存在的票据套利、同业套利案例,并指出通过这些方式招行可以获取不菲的中间收入。

但记者向招行和其他银行业内人士问询时获悉,在2016年以前,随着互联网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整个金融行业都走过了相对激进的时期,银行早期探路P2P的案例也不少见。但在2016年之后,随着监管趋严,空间越来越少,尤其是国有行和股份行合规意识都比较强。所以即使招行存在早期参与P2P募集资金运营的可能性,在招行披露的2017年4月与钱端中止合作之后,继续“顶风作案”的可能性较低。

因此投资人中的另一派将怀疑的目光聚焦在钱端和网金控股身上,并将矛头指向了两者的实际控制人陈强。

令投资人怀疑的是,陈强及网金控股负有大额债务,在5起法院裁决书中,陈强合计被判应支付的本金及利息共8.33亿元。不少投资人怀疑钱端2018年以后通过平台以虚假项目进行了自融,而这些资金进入钱端公司账户后,实际控制人陈强或许挪用了资金。

但这一猜测陈强本人和钱端代理律师均予以否认。钱端代理律师对投资人表示,投资人的钱绝没有流入钱端、网金或陈强的腰包,并将相关证据悉数提交给警方,且陈强已在2018年向广东金融局申请平台的良性清退。

有投资人认为,如果其存在故意欺诈与自融,则钱端与陈强一系列操作存在不合逻辑之处。

真相仍待警方和相关监管部门给出结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结合多方意见和信息分析,在钱端上线的早年,招行与其合作关系事实上较为密切。但随着金融监管趋严与资管新规落地的预期,银行与平台都需要逐步进行良性的清退,合规经营。

从目前14个亿的资产与永安提供的曾经227亿保额的差距可见,其规模已极大缩小。结合钱端代理律师给出的于2018年下半年申请了良性清退来看,目前出现逾期或是清退过程中此前风险的体现。

一位银行业资深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恳言,银行业、金融业走过了不容易的10年。这10年回过头去反思,必然存在冒进、套利等曾经大家习以为常,甚至当做是金融创新,但回过头来发现其中蕴藏着大量的风险,需要拨乱反正的模式与产品。这一轮金融监管和资管新规给了所有机构甚至投资人教训,教训惨重,但必须经过这个拨乱反正的过程,需要方式方法,更需要时间和空间。

“投资人不应该用自己的血汗钱来为前一轮的金融冒进买单,但如果沿用过去的模式放任不管,带来的将是更可怕的系统性风险。资管新规必须坚决执行,打破刚兑必须坚决执行,面对已经爆发的风险个例,机构和投资人都应该从中学习经验与教训,研究如何安全地转型。”他直言。

《中年人的风平浪静,只能靠命》

《人民币缩水静悄悄》

你有,越给你;你没有,越不给你,还要剥夺你以前的所有。

《人民币信用基础》中透漏了两个秘密:

第一,人民币当中存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巨额国家财富(如土地)。一九七九年前的人民币的实质购买力是今天人民币的100倍以上。如果考虑潜在的福利附加值,人民币的币值应为今天人民币的200倍以上。那时候有1万元人民币比现在有两百万元要牛得多。

 

问题是,隐含在人民币中的国家财富慢慢地不见了。

第二,人民币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有食利者阶层。食利的意思就是吃资本利得。这也就是“人民群众的资产性收益”。在金本位状态下,就算不是高利贷,复式的利息回报也是惊人的。那就意味着中国劳动者的劳动结余将形成他们的资产性收益。举例,三十年前存款10000元,现在至少应该拥有200万元。中国的中产阶级早就应该出现了。显然,人民币在最近三十年丧失了价值存储功能。

问题是,存储在人民币中的劳动结余被悄悄地被转移了。

转移者的小名叫通货膨胀,大名叫人民银行。

经济学是科学。科学揭示真理。真理永远朴素。

通货膨胀=超额发行货币=存款人财富减少=借款人财富增加。

借款人收益=资本收益+货币贬值-利息。

三十年货币贬值99%,意味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一生积蓄化为乌有;三十年通货膨胀100倍,意味着借产阶级已经成为超级富豪。

三十年来,存款人是人民,借款人是老板。

这就是中国的财富故事。这就是中国人的财富人生。

于是,中国出现了借产阶级。借产阶级很快就会变成资产阶级。这就是房地产的秘密。

笔者看到关于房地产的争论感到可笑。真正操纵房地产价格的当然不是地产商,当然更不是地方政府。真正操纵房地产价格的是央行。央行的方法非常简单:加速通货膨胀!想起来有点儿滑稽,不停地替人民印钱,不停地帮老板借钱,不停地给人民通胀。于是,房价就象插上了翅膀。

德国经济学家希梅尔说过:纸币是道德的产物。笔者再作一点延伸:纸币是道德的尺度。纸币可以充分体现铸币者的道德取向和道德水准。道德才是信用的根本之所在。任何金融理论和金融技术一旦脱离道德约束只能成为骗术。

人民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存款价值到哪里去了?

谁同意的?谁批准的?谁操作的?我们的货币,人民币,三十年贬值99%!而且,还将加速贬值!

笔者曾经着文《伤于财政毁于金融》。笔者认为,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无不是伤于财政而毁于金融。

新中国的建国者们意图超越大明、晚清、民国的历史宿命。他们将决定中国人历史命运的铸币权交还给了人民。并以人民的名义命名了人民的货币。然而,今天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由人民来决定呢?

三十年来,中国最大的不公是金融权力的不公平。一些人在劫掠,一些人在被劫掠。这些劫掠无影、无声、和平、宁静。人民看到的是一些细碎的现象,人民并不了解真相。人民只是奇怪,凡是与金融沾边的人都先富起来了。

通货膨胀是如何掠夺穷人的

通货膨胀如何把一个公平社会造成贫富分化的社会——

假设社会上有一万个人,每个人有10元钱,还有10万件商品。这样每件商品的价格是一元。每个人都可以拿出他的10元钱来购买10件商品。整个社会非常公平。

假设有一年社会财富增加了一倍,变为20万件商品,但是政府增发了30万元货币。也就是说,到年底的时候,社会上会有20万件商品,40万货币,每件商品的价格变为2元/件。增发的货币,第一个月到了1000人的手里,第二个月又到了另外1000个人的手里,直到最后所有货币分布于整个社会。

第一个拿到这些增发货币的人,他可以以每件商品1元的价格购买商品。他拥有40元,可以买到40件商品。他后面的人如果拿出40元,则要以1.1元的价格来购买商品,只能买到36件商品。再之后就是1.2, 1.3,最后一个拿到货币的人,他面对的价格只能是2元/件。前面这些人拥有比平均数更多的商品,只能以其他人拥有比平均数更少的商品作为代价。

如果可能的话,第一个人还可以贷款1000元,以一元/件的价格购买1000件商品。到年底的时候,以两元/件的价格卖出去。1000元还贷,1000元作为自己的财富。

也就是说,离这些增发货币越近的人越占便宜。 而离这些增发货币越远的人,吃亏越大。某个山里人,在山里住了一年,等他拿着他的10元钱准备买他预期的10件商品的时候,他会发现他只能买到5件商品。

这样一个原本公平的社会就变成了一个贫富开始分化的社会。注意这当中没有欺骗,没有剥削,更没有掠夺,只是通过简单的通货膨胀,就已经完成了穷人富人的转化。

在现实世界中,贫富分化早已经存在。

离增发的钱最近的人只能是那些富人,他们会更富。离的最远的那些人,只能是那些穷人,他们只会更穷。

有一些人可以理直气壮的说, 通货膨胀并不针对穷人,而是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通货膨胀并没有剥削穷人。实际上,通货膨胀所剥削的,只能是这些穷人。无权无势,有几个小钱也只能存到银行里的穷人。所谓穷人把钱存到银行里,实际上是在补贴富人,千真万确。

银行加息一声炮响,算是对通货膨胀的官方确认。

但这并不是结束,只是个开始,我国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只加息一次就止步的通货膨胀。毫无疑问,通胀和加息将继续上演一年半载的车轮好戏,当这场戏结束之时,中下阶层50%以上的积蓄已经化为乌有。

一年以前,有关部门宣布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了一年以后,通胀终成事实。管理成果令人欣喜。

回顾一下。2009年初,由于大放银根,股市和楼市逆世界危机之大势而暴涨,当时很多有识之士认为必将导致通货膨胀。主流媒体的回应是:坚定不移的执行宽松政策。

2009年夏,多种蔬菜和粮食产品逆季节之势而大涨,很多人士认为通胀已经开始。主流媒体对此未予置评。

2009年国庆节之后,油气水电等多种资源宣布上涨,通胀信息已明显不过。主媒终于在年底之前表示应当对“通胀预期”进行管理。管理一年之后,结果已见。

这几年,食品界的喜剧令人应接不暇,从“蒜你狠”,到“豆你玩”,各种菜品轮番登场,最后终于成了相声大会。

楼市里更是唱出了惊天动地的大戏—买楼、卖楼、拆楼、跳楼、二手楼大败一手楼;签约、毁约、自焚、他焚、为房事送掉多少命……这几年,一辈子的眼都开了。

这几年,钢筋混凝土和大蒜绿豆次第疯狂,满天飞舞,真是难忘的一幕。

按照传统的理解,通胀不是个好东西。

对于占人口最大多数的老百姓,收入的很大比例要用来购买食品,食品价格涨了30%,他们每日辛勤劳动换来的积蓄就不见了三分之一。这种损失,没有任何投资回报可以弥补。对中低收入人群来说,通胀就是赤裸裸的抢劫。

与此同时,富裕人士都在炒房,随着房价暴涨,他们的财富增加了数倍,他们的钱可以几倍的跑赢通胀。但如果不通胀,可能没这么好的收益。

所以,肯定也有一些人喜欢通胀,而且他们大多处于相当优势的地位。

优势地位的人群能量更大,他们令市面上不断涌现出各种“通胀有理”的理论武器,比如“温和通胀有利于经济”之类。成功人士的书籍和谈话,不断强化着类似思想。

最后,对通胀的传统理解已被扭曲。

很多捏着小钱梦想发财的中等阶层,追逐着投资家的理论,把钱永远的送进了股市,然后跟着投资家谴责政府为何不继续发钱救市。回头发现买不起小菜的时候,已经不觉得肉疼。就这样,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对通胀的敏感,忽视了通胀对自己的伤害,实际上他们是在通胀中失去了一切的人。

09年离奇的股市在一年多之后,仍未能回到当时的标杆指数。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人们以为中国在世界危机中第一个复苏,到头来却落在人后。真是起个大早,没赶上集。

然而房市依然坚挺,在调控的大棒之下涨涨停停,坚决不肯掉头向下。不知道是政策的棒子太软,还是楼市的根子太硬。总之,无奈叹息的还是百姓,买是买不起,炒更炒不起。微笑的人依然微笑,忧愁的人已经口眼歪斜。

但必须告诉他们一个更加绝望的消息,房价不会跌,物价还要涨。物价涨完了房价涨,房价涨完了物价涨。这两个兄弟,就是通胀大海里的弄潮儿。你只能看着身边的葫芦和瓢越来越大,而自己越来越小。这就是我们当下的世界。

 

马云赚钱的秘密

2020年10月24日,马云在2020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了一个演讲。

他炮轰传统银行是“当铺思维”,嘲讽巴塞尔协议像个“老年人俱乐部”,抨击监管只会发文件扼杀创新,直言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压根就没有“系统”。

 

马云的意思是:为了加强中国金融生态,需要大规模放松金融监管。

 

2020年11月3日「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被央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监管约谈;

 

随后,市值2.1万亿的蚂蚁金服,被暂停上市。震惊了整个金融圈。

 

备注:巴塞尔资本管理体系,简单点说,就是银行的信用,需要用真金白银的自有资金来支撑 (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根据最新的招股说明书,「蚂蚁集团」的2.15万亿元的信贷余额规模中,只有2%的资金是自有资金,98%的资金来自于4次循环的证券化产品融资、合作的放贷银行。

 

 

下面我们来看看马云赚钱的秘密,看看他是如何玩资产证券化,空手套白狼的

 

阿里巴巴的总部在杭州,蚂蚁金服旗下的两款产品——借呗、花呗

 

2011年6月11日在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花呗,注册资本40亿。

 

2013年8月5日在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借呗),注册资本120亿元。

 

2019年,蚂蚁金服的收入1200亿元,利润170亿元。马云在重庆的两家小贷公司总资本金160亿元,还没有一年利润多。

 

为什么马云跑到重庆来开小贷公司呢?

因为重庆可以做资产证券化(ABS)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债权,打包成为一种可以公开发行的证券(比如:债券、理财产品、抵押品),然后通过银行、证券、支付宝平台自己的渠道,进行二次销售。

 

购买了此类证券的投资者,将现金让渡给了蚂蚁,手中持有的无非是包装成证券产品的债权。在证券产品没有到期前,投资者的现金在蚂蚁手中,可以自由使用。

 

 

简单理解:资产证券化就是把未来收入(债权)打包卖出去,获取现金流。

 

比如,马云放贷1亿元,年率10%,到期本息1.1亿元。

 

如果马云想现在就拿回本金,他就把这1.1亿元的未来收入,打包成一个证券(债券,或理财产品),卖给投资者(收益率5%)。

 

这样,马云现在就拿回了这1亿元本金。

 

到期了,马云收回1.1亿元,给投资者1.05亿元(其中,500万利息),自己留下500万。你看,他一分钱也没有掏,净赚了500万。

 

马云是首富,他的资产包,投资者都抢着买。几十亿、上百亿,很轻松的卖出了。

 

马云就这样反复的玩资产证券化

 

前重庆市长黄奇帆说「蚂蚁集团」对38亿元的自有资金,一共形成了40轮的资产证券化,放贷额度接近了4000亿元。

杠杆率超过了100倍!

只要稍微具有金融管理和风险意识的人,很容易判断出来:

这不就是2008年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美国住房次级贷款」的翻版吗?

监管部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看到其中蕴藏的风险很大,就限制资产证券化的次数,不能超过五次,命令马云增加注册资本金。

 

马云想要把放贷规模做到几千亿,必须要把注册资本金提高到200亿元以上。

 

借呗、花呗的小额贷款公司主体资本金分三年增加至300亿元。

 

这是马云炮轰金融监管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借呗、花呗的额度可以不断提高,好像有花不完的钱,其实这些都不是马云的钱,都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借来的钱。

 

在这种情况下,蚂蚁金比银行还牛B。虽然银行可以吸储,蚂蚁金服不能吸储,但银行放贷,有存款准备金的限制。

 

现在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3.5%,银行收到1万元存款,只能放8650元出去,另外1350元必须留在银行。

 

受限于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每次放出去的金额是在变少的。

 

但蚂蚁金服没有这个问题,他通过资产证券化借来的钱,都可以完全借出去。

 

相比之下,受到诸多金融监管的银行,在政策宽容下的蚂蚁金服面前,不是一个弱势群体了吗?

 

即便如此,马云还是在金融峰会上,炮轰银行还是“当铺思维”,一定要有抵押物才有贷款。

 

马云之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因为他已经把所有的风险,都转嫁给了投资者。

 

无论是借呗、还是花呗,那都是有限责任公司。30个亿,搞到3000多亿,做一个极端的假设,假如3000亿贷款收不回来,马云就亏30个亿,剩下的全部都是银行和投资者在兜底。

 

资本家是逐利的,马云肯定是想蚂蚁金服的放贷规模越大越好,监管越少越好。哪管借钱的人后面真的能否还得起,哪管万一发生暴雷所发生的系统性风险。

 

马云说借呗和花呗是普惠金融,但实际上却是普而不惠的高利贷。

 

“借1千元,用1天只需要0.55元,日利率万分之5.5。”

看起来利率很低,非常有诱惑力,很多人就借了。

但万分之5.5乘上365天,年化利率就达到了惊人的20%。

 

虽然20%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大部分年化利率都是在10%-15%左右,这就是妥妥的高利贷啊。

 

打着高科技公司的旗号,干着放高利贷的活。以高科技公司,要挟监管部门不要给予金融监管。一边假装弱势,批评银行,一边又在打劫银行。

 

赚走了最丰厚的利润,承担最小的风险,把风险转嫁给了银行和投资者。

 

以最低的蝇头小利,吸引和鼓励用户借贷、超前消费,实际利率却不敢示人。

 

「蚂蚁集团」只通过1-2%的自有资金,撬动了50-100倍的资金杠杆,放贷超过了2.15万亿元的贷款,将穷人、年轻人、中小型企业和创业者,拖入隐形的次级贷款金融危机的黑洞之中。

 

 

15年前马云喊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成为了全民的创业偶像。

今天全国已没有生意好做了。他的这句名言已经成为了空话、笑话。

 

外滩金融峰会后,马云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现在官方媒体都不再提马云和阿里巴巴了。

 

可以说,马云已失去人心,走下了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