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平台暴雷,邵阳富豪被抓,欠债100亿,只还2亿!

2021 年 1 月 13 日,深圳警方的一则通报,引爆了 2021 年 P2P 平台的第一爆雷。

小牛资本集团涉嫌构成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被立案侦查,涉案嫌疑人依法采取了强制措施。

 

这意味着,自从 2020 年 5 月 9 日发布良性退出公告以来,让出借人失望的事情发生了,小牛资本彻底爆雷了。尽管当时,小牛资本承诺平台高管不失联、不跑路、不撤资。

 

小牛资本是深圳知名的 P2P 公司,风光之时,深圳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小牛资本的广告。

 

小牛资本旗下的 P2P 平台小牛在线,累计成交额达到了 1172 亿元。目前尚有 104.2 亿元借贷余额没有归还,宣布良性退出也只兑付了 2.38 亿元。

116.7 万出借人已彻夜无眠,痛哭流涕;让他们血本无归的,是湖南邵阳的一个富豪,也就是小牛资本的创始人——彭铁。

 

神秘人彭铁是什么来头?到底有什么背景?凭什么他能骗翻 100 多万人,收割 100 多亿?

 

 

一、1976 年,彭铁在湖南邵阳大祥区原檀江乡出生。家里共有六个兄弟姐妹,彭铁最小。

 

彭铁还有一个比他大五岁的哥哥,名叫彭钢。

 

当时谁也想不到,多年之后,这对 ” 钢铁兄弟 “,会一起组建起一个错综复杂的金控帝国,对 100 多万人进行无情收割。

 

彭铁从小就长得健壮如牛,非常讨人喜欢,父亲彭国栋给他取了一个小名叫 ” 牛牛 “。

 

彭铁和牛也有不解之缘,六七岁就承担了上山放母牛的任务。这头母牛被彭铁放养的非常好,每天傍晚都能吃得肚子圆鼓鼓地回家,每年都能给家里生一个小牛仔。

 

彭铁也非常早慧,5 岁就开始上小学。每天清早,彭铁放完母牛就去上学;每天傍晚放学,彭铁回家就去放牛。

 

放牛回来,彭铁就回家做功课。父亲是村支书,生活上彭铁不用吃太多苦,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1990 年,彭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邵阳师范;虽然是个中专,但当时师范学院是一个农村孩子,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的最佳选择。

 

1993 年,17 岁的彭铁师范毕业,就当上了邵阳郊区资枣小学的校长。

 

任教期间,彭铁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口才和能力俱佳,被郊区教育局的领导看中了。

 

当时,邵阳郊区北塔小学有一家校办体育器材厂,连年亏损,几近倒闭。

教育局的领导,无能人可用,逼着彭铁承包了这个体育器材厂。

 

彭铁临危授命,虽然之前没有经商经验,但刚下海一年,这个体育器材厂就扭亏为盈,走出了破产的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彭铁发现了自己的经商天赋,也认识到自己的学历和文化水平不够。

 

于是,彭铁辞去了体育器材厂厂长的职务,自费到湖南大学读本科。

 

大概 1998 年左右,湖南大学毕业之后的彭铁,来到特区深圳,开始了他的南下致富之旅行。

 

 

二、彭铁来到深圳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履历是真空。

 

从官方的只言片语的介绍中,可以模糊地知道,彭铁在某个银行工作了 8 年。

从银行出来之后,彭铁还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工作了 6 年。他在富昌金融集团任总经理,随后在中科创融资担保公司担任执行副总裁,还在佳兆业金融投资有限公司担任总裁职务。

 

为了提升自我,爱学习的彭铁,还在中山大学读了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读 EMBA。

 

这个时候的彭铁,已经完全从当初的一个中专生,逆袭成为了金融行业金领高管。

 

金融金领,并不是彭铁的事业终点,这只是起点。

 

没有人知道,彭铁在这段时间,遇到了什么大人物,能够支撑起他接下来的千亿金融帝国。

 

 

2011 年 6 月 17 日,彭铁落下了金融暗网的第一个棋子,成立了深圳市小牛华信投资有限公司;一年之后,即 2012 年 6 月 6 日,彭铁成立了深圳市小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还是一年之后,即 2013 年 8 月,彭铁又成立了小牛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可能是小名叫 ” 牛牛 “,也有可能从小放牛对牛充满感情,彭铁将一系列的公司,都用 ” 牛 ” 字来命名。

 

彭铁悄悄地拉好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暗网,100 多万的出借人,将被其网罗,血本无归。

 

彭铁通过小牛资本旗下的小牛在线、钱罐子、小牛私募(新财富),作为资金募集端,从出借人手上收揽资金。

 

然后通过小牛投资、小牛普惠、小牛融资租赁等公司,将出借人手中的钱,放贷出去投资。

 

彭铁的哥哥彭钢作为代言人,出任小牛系多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同时也是小牛资本管理集团的小股东;彭铁则出任总经理和执行总裁,成为占股最大的实控人。

没有得到任何公开的融资,彭铁踩上互联网金融的春风,带着小牛资本一路狂奔。

短短几年时间,小牛资本旗下的成员企业高达 176 家,海内外设立了 280 个分支机构,在全国 20 多个省市开展业务,员工多达 8000 人。

 

在这张金融大网下,有 608 万人成为其注册用户,累计交易的金额达到了 1171 亿元。

 

然而,直到爆雷之时,尚有的 110 亿元债务未兑付,资金到底去了哪里!

 

 

三、小牛资本成立之初,中国的房地产迎来调控,开发商资金紧缺,小牛资本成为了一些开发商的输血通道。

 

随着小牛资本壮大,彭铁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宜人贷等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赴美成功上市,彭铁也想将小牛资本推上资本市场。

然而,A 股对互联网金融向来不感冒,与团贷网一样,小牛资本也想曲线上市。

当时,业绩奇差的上市公司同洲电子实控人袁老板,一直想套现离场,但限于部分限售股,迟迟无法脱身。

 

一个想要钱不要上市的壳公司,一个想要壳公司并手握巨资,两者自然媾和在了一起。

 

2016 年 3 月 10 日,小牛资本给了袁老板 8.7 亿元;作为交换,袁老板将 1.21 亿限售股,抵押给小牛资本。

 

在这个借款协议上,袁老板签订了无限责任的担保;随后,小牛资本提起仲裁,要求袁老板以股抵债。

 

经过一系列的骚操作,小牛资本获得了袁老板手中的 1.2 亿限售股,成为了最大股东。

 

成功获得了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小牛资本又通过旗下的小牛龙行,给袁老板额外支付了 3.3 亿元,让袁老板顺利出逃。

 

为此,小牛资本付出了 12 亿的资金;现如今,同洲电子成了一支仙股,股价只有 0.97 元,在退市的边缘挣扎。

 

当初的 12 亿,现在不足 1 亿元,借壳上市不成,反而亏光了底裤。

 

出借人的钱,就是这么被无情践踏的。

 

2018 年 8 月开始,小牛在线平台开始陆续出现兑付困难,很多出借人拿不到利息,本金也无法提现。

 

与此同时,小牛资本的高管巨震,大量高管离职。内部派系林立,高管斗得你死我活。

 

平台内部自融,虚假借款标的,5000 万大标层出不穷,大量出借人的资金,去向不明。

 

上梁不正下梁歪,高管糟蹋出借人的钱,小牛分期的一些员工,看着眼红,与中介、商家一起联手,骗取贷款。

 

种种乱象之下,小牛资本留下了上百亿的窟窿,出借人血本无归,一地鸡毛。

 

 

四、P2P 爆雷由来已久,很多人不禁想问:为什么还会有人相信 P2P。

 

其实,小牛资本非常善于包装,常常把自己包装一家财富管理公司,而并不是一家 P2P 公司。

 

早期,小牛资本铺天盖地的广告,用各种社会公开活动给自己增信,还曾聘请过明星大鹏作为代言人。

 

在小牛资本完美的包装之下,不少出借人被迷惑了双眼,不惜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投入其中。

 

P2P 都逃脱不了爆雷的宿命,前有无数先驱,小牛资本也难逃魔咒。

 

还能追回多少资金?还有多少投资人能挽回损失?一切都是未知数。

 

面对五花八门的投资理财门道,紧紧握住手上的现金,不要轻易交出你的信任,不要贪图高额回报,才不至于血本无归!

 

“血洗”富豪的风暴袭来:209家房企破产,25个信托违约! 

金融圈有一句名言:屌丝死于P2P,中产死于理财,富豪死于信托。

只要你想用钱生钱,无论你是屌丝,还是中产,或者是富豪,总是有一个财富收割机等着你。在市场上,总有一个收割姿势适合你!

 

P2P暴雷已经司空见惯,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私募、基金理财暴雷也不是新鲜事,经常见诸报端;而对于财富链顶端的富豪,信托的暴雷也已经开始了。

 

信托的陆续暴雷,向我们透露一个重要的信号:“血洗”富豪巨额财富的时刻已经来临。

 

 

信托产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买的,为了保护普通投资者,监管部门将信托的投资门槛设定为100万元。

 

也就是说,如果你拿不出100万元现金,你没有资格购买信托产品。

 

能买得起信托产品的人,能拿出至少100万元现金,绝对不是一般人,都是有钱的富豪。

 

对于富豪来说,P2P虽然利率很高,但风险也高,富豪不玩,屌丝玩。理财产品对富豪来说,回报率又太低,没有吸引力。

 

为富豪们量身定制的信托产品,投资回报率高,平均收益率能达到8%。

 

所谓信托产品,就是信托公司发行一个投资项目,有一个收益率,如果你购买了这个产品,你就把钱交给了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把你的钱拿去投资这个项目了。

 

如果这个项目赚钱了,那么你就能获得回报。如果这个项目亏钱了,理论上来说你也会跟着亏钱。

 

但是,以前信托公司还是会给你兑付收益,通过其它信托产品的收益来弥补损失,如果还是不够,就发新的信托产品。不断发新的信托产品,形成一个资金池,不断借新还旧。

 

可能你会问了,这不是和P2P一个套路吗?事实上就是如此,只不过是P2P把门槛放得很低,屌丝也可以参与,而信托却只有富豪能参与。其实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以前信托公司用资金池来给旧的信托产品兑付,这叫刚性兑付。现在国家监管部门要求打破刚性兑付,也就意味着信托公司不能再搞资金池了,发行一个产品,是赚了就给投资者分钱,是亏了就让投资者跟着损失。

 

有人会问了,监管部门为什么要打破刚性兑付?这不是不利于投资人吗?

 

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

 

搞刚性兑付,看起来会产生无风险收益,既然有无风险收益,那大家都把钱投都到这些无风险收益的产品当中,那就没有人愿意去承担风险,投资更有创造性、更有创新性的项目。

 

另外,刚性兑付并不是说真正投资的项目没有亏损,事实上很多项目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损失,只不过是被资金池掩盖起来了,而且会越积越大,风险越滚越高。

 

这个风险一定会爆发出来,只是早爆还是晚爆的问题,越是晚爆,越容易产生金融系统性风险。

 

打破刚性兑付,就是监管有序地去排雷,趁雷还小的时候把它点爆,才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政策大方向如此,如果还不能解读并理解监管部门的政策,还迷信高收益低风险,就一定会被信托的雷给炸死。

 

 

信托募集来的钱,可以投很多项目,包括房地产、政府项目、工商企业、金融市场,而其中投向房地产的最多,叫房地产信托。

 

由于国家调控房地产,房地产公司从银行贷不到钱来购买土地和开发楼盘,就通过信托来拿钱。房地产商急需钱,愿意出高利息;信托公司要高回报,愿意给钱房地产商。

 

房地商和信托公司是郎有情妾有意,干柴配烈火。

 

房地产行业好的时候,高一点的利率房地产商也能承受得起。但现在房子不好卖了,房地产商赚不到钱,倒闭了,信托的钱也就回不来了。

 

截至6月8日,2020年中国有209家房地产公司破产倒闭了,投资给房地产的信托产品当然也是血本无归。

 

而最近暴雷的安信信托,就是房地产信托的大玩家。安信信托的实际控制人高天国,本身也是做房地产起家的。

 

安信信托是A股唯一的上市信托公司,借房地产信托业务快速发展,2017年净利润36.68亿元,信托行业全国排名第二,市值一度高达600亿元。

 

2018年,受地产行业不景气影响,安信信托从高峰跌落谷底,业绩开始大变脸,当年就亏损18.3亿。2019年则更为惨烈,直接亏损39.9亿元。

 

安信信托遭遇业绩和股价双杀,完全崩盘。安信信托产品兑付,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2019年,安信信托有25个信托产品不能如期兑付,逾期金额高达117亿元。

 

此外,安信信托有17信托项目的资金被挪用,控制人高天国也被警方拘留控制了,原因是涉嫌违法发放贷款罪。

 

安信信托暴雷,投资人的钱暂时是拿不回来了,现在监管部门正在对其进行重组,尽量为投资人减少损失。

 

但投资人什么时候能拿回钱?能拿回多少钱?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安信信托暴雷的同时,四川信托也出现了暴雷事件。

 

5月初,业内就有传言“四川信托即将被托管,停止所有资金池业务”。四川信托还发声明否认,并要追究造谣者责任。

 

6月15日,上市公司杭锅股份发布公告,称其在2019年12月4日,购买了四川信托5000万元的一个产品,期限为6个月,收益率为7.6%。

 

6月11日到期日,安信信托只兑付了1038万元的本息,剩下4000万元延期兑付。

 

这一公告,彻底撕下了四川信托伪装的面具,将四川信托暴雷公之于众。

 

四川信托暴雷的是TOT,就是信托中的信托,就是四川信托发一个大的信托产品,然后这个信托产品分拆投资自己内部的信托产品,说白了就是一个资金池,把新发行的信托募集来的钱,投资内部其它信托产品。

 

这和监管部门倡导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只要停止资金池业务,打破刚性兑付,这样的信托产品和信托公司,必然会出现暴雷。

四川信托的掌门人是65岁的刘沧龙,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四川黑老大刘汉的堂兄。

 

 

安信信托和四川信托的双双暴雷、违约、延期兑付的发生,已经给富豪们拉响了警报。

 

一场“血洗”富豪的风暴即将袭来,刚性兑付已被打破,低风险高收益已成为历史。

 

这是一场监管部门的排雷大战,越早排雷越好,尽早把风险释放完,以免积累更大的风险。

 

目前信托的投资人,并没有完全血本无归,他们的钱只是没有按时兑付,还会往后延期。

 

正如前文所说,能兑付多少,何时能够兑付,依然是个未知数。这个答案,交给时间来回答。

 

但这些投资人,在等待最终的答案时,必定经历一个个不眠之夜。

 

作者:江湖大大

 

 

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

3月25日,美国白宫和国会参议院就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达成协议。

据美国媒体披露,“2万亿”中直接支付给个人和家庭的有2500亿美元,3500亿美元用于小企业贷款,2500亿美元用于失业保险福利,5000亿美元用于向陷入困境的公司提供贷款。

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要点:

对大企业:提供约5000亿美元支持贷款和帮助大企业,包括500亿美元给美国大航空公司的贷款,以及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贷款,可能还有几十亿美元给波音等航空航天业制造商。

对小企业:超过3500亿美元帮助小企业,包括100亿美元小企业管理局(SBA)拨款,其中最多可负担1万美元的小企业成本,170亿美元SBA拨款用于负担小企业在六个月内的应偿还当前SBA贷款的款项。

医院:1500亿美元提供给医院等医疗保健机构,用于购买设备和医疗用品。

个人:给中低收入的美国人直接派发现金,每个成年人发1200美元,每个儿童发500美元,不适用于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这一美国中等家庭收入的个人。参议院民主党领袖Chuck Schumer称,将在4月6日签发发放这些款项的支票。但媒体称,根据以前衰退期的派发资金经验,全部发放要耗时两个月完成。

失业者:失业保险期限延长到四个月,每周保险金增至600美元。让更多劳动者可以得到这类保险。

专项救助:300亿美元紧急教育融资,250亿美元的交运业融资,300亿美元的救灾基金。

对于上述政府贷款的受益企业,方案做出的限制包括:将不得在贷款期及期满后一年内回购股票;企业给最高管理层发放奖金受限制;必须采取保障员工的措施,税收优惠将鼓励用人单位保持员工的薪水不变。

透明度:美国财政部将必须披露贷款等援助企业资金的期限,财政部将任命监察长,监督贷款项目。

获满足的民主党诉求:禁止给特朗普及其子女、副总统彭斯、任何国会议员、任何行政部门主管控制的任何企业提供以上资金,禁令也覆盖他们的子女、配偶、岳父母或公婆控制的任何企业。

选举:在疫情期间,州政府获得4亿美元选举援助款,用于今年选举投票,提高让选民通过邮件投票的能力,扩大提前投票和线上注册的范围。

 

风声鹤唳!违约潮来袭,让人猝不及防!

债券违约

11月10日,地方知名国企永煤集团发布公告称,因流动资金紧张,公司未能按期筹措足额兑付资金,“20永煤SCP003”未能按期足额偿付,已构成实质性违约

一时舆论哗然、市场震惊。

 

要知道,永煤的债券评级是AAA级、也就是基本没有风险的债券,可居然因筹不够10.32亿的到期本息而违约。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时隔不到一月之前的10月20日,公司才刚刚发行了一只“20永煤MTN006”的债券。

 

其实,大型企业批量违约的苗头在10月下旬已经显现。

 

先是辽宁知名国企华晨集团发行的、总额约10亿的“17华汽05”私募债出现违约,紧接着是沈阳盛京能源的两只存续PPN(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违约,再之后是青海国投宣布对处于赎回期的永续债不实施赎回。

 

无独有偶的是,紫光集团对自己发行的永续债出现大幅下跌后同样宣布不实施回购…永续债真的变成了“永远持续的存在”,直至蔓延到永煤集团的信用债违约。

 

这些年,在金融去杠杆、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僵尸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一向被认为是绝对安全的高信用等级债券正面临信仰崩溃的局面。

 

据统计,自2015年央企——保定天威集团债券违约以来,截至目前我国已有约10家央企出现了债券违约、涉及金额538亿元。同时,还有27家地方国企违约、涉及金额696亿元,22家信用评级AA+以上发行主体出现了债券违约、9信用评级AAA+的发行主体出现了债券违约。

 

可比起银行债务违约来说,以上国企的违约似乎只是“小巫见大巫”。

 

11月13日,包商银行发布公告:因央行和银保监会认定该行发生“无法生存触发事件”,将对65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实施全额减记。

 

什么意思呢?

 

二级资本债是商业银行为充实资本金而发行的债券,其受偿权在股权之前、在一般债权之后,购买人多为其他商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

 

发生“无法生存触发事件”和“减记”的人话翻译就是:公司破产了,欠的债不还了!

前有高评级企业信用债违约,后有银行类利率债违约,资本市场一下子炸了锅:债券还能买么?!别自己成了接盘侠,雷千万别被自己踩了。

 

连锁反应

 

一系列地方国企债权违约及包商银行的二级债全额减记,对债券市场产生了巨量冲击,就如同推到了多米诺骨牌、影响连绵至现在。

 

首先是这些违约企业的其他信用债出现了大幅下跌,再之后连带着类似的未违约债券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下跌。

 

如:同是地方国企的信用债、同是资源类企业的信用债、同是弱省份企业的信用债等,而普通投资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手持的债券基金净值出现了大幅下跌。

 

华泰证券管理的一只中短债基金,在信用债违约风险冲击下、一天的净值竟然跌幅近9%!其他受波及的债券基金都有4%左右的跌幅……债券基金居然跌出了股票基金的感觉,也算是资本市场的一大奇观。

 

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NO!NO!

 

因为投资者对信用债违约已闻风丧胆,所以计划新发的企业信用债不得不延后发行、甚至直接取消发行…短期涉及债券20余只、涉及金额200余亿元。

 

这种影响有多大,不是债券圈里的人是没有切身感受的。要知道企业的信用债大多是连续发行,且发行债券的资金很大一部分用于还债、尤其是即将到期的信用债。

 

什么意思呢?就是用发行的新债、去还到期的旧债。

 

除了债券难以发行之外,即使能发行、其利率也非得高。近几日发行的信用债当中,有的利率已高达7%!

 

恶劣结果就来了:因为新债没法发行,旧债就无法付息还本、最终会造成违约,而旧债违约将会引发更多的新债无法发行……如此就会进入恶行循环,好在期间政府会积极干预,但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仍然巨大,因为发债对某些企业来说就是续命的手段。

 

相比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不到10万亿的量来说,企业债券的数量尤为巨大…近30万亿,由此可知企业债的顺利发行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意义有多大。

 

为了避免受企业信用债违约的冲击,同样是弱省份、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省开始积极干预、并稳定大家对本省国企债券的预期。

 

11月14日,山西国资运营公司发布了一封《致山西省属企业债权人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山西省对债券违约高度关注,将积极履行好出资人职责,营造山西省属企业良好的信用环境,充分保障债权人权益。将持续加大省属企业债务防控力度,做到提前15天预警……确保到期债券不会出现一笔违约。

 

为什么山西省如此爱惜信用不违约的“羽毛”呢?主要是担心信用评级的下降。因为信用评级不仅关系都债券能否发售的出去,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着债券的利率——3A级债券和BB级债券的利率肯定不一样。

 

信用债违约的冲击波仍在扩撒,到底会扫射到哪里,目前还没人知道。但一个明确的趋势却日益明显:这些年,投资者的各种信仰依赖正逐渐被击溃。

 

打破信仰

 

P2P理财跑路、信托理财暴雷、信用债理财违约……真应了那句话:理财,理着理着、钱就理没了,理财刚兑信仰彻底坍塌。

 

 

政信信仰

 

政信类投资,主要投向于地方政府类项目、主要以城投债(城投公司的股东为当地政府)的形式体现,普通投资者接触到的这类产品有政信类信托、政信类资管、政信类私募等为主。

 

如果把投资产品跟地方政府绑定,似乎就有了刚性兑付的底气…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青海省投债券的违约让大家对政信类资产的信仰彻底破灭,另外云南、贵州等弱省会城市中的小县城、地级市等政信类债券违约更是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比起政信类债券虽然违约、但大多数能延期兑付来说,还不至于本金尽毁,可国企的债券违约则存在血本无归的可能。

 

 

国企信仰

 

国企一向被认为是有政府隐性担保,所以其发行的债券也通常被评级为AAA级债券,是众多机构投资者和公募基金追捧的对象,因为大家认为国企的债券绝对安全、不会违约…而实际上又错了。

 

自2015年央企保定天威集团违约以来,央企、国企的违约案例在不断增多,并在今年10份起达到一个阶段性高潮。辽宁知名国企华晨集团债券违约、河南知名国企永煤集团违约更是将国企信仰彻底击碎。

 

以为这些都完了吗?NO!对银行的牌照信仰也在被打破。

 

牌照信仰

 

大家购买信托理财,因为对信托刚性兑付存在信托牌照信仰;大家购买银行债券,因为对银行刚性兑付存在银行牌照信仰……而这种牌照信仰同样在被打破。

 

四川信托和安信信托理财产品的暴雷,让人终于相信“信托刚性兑付”不复存在。包商银行同业存款的不完全兑付、65亿二级资本债的减记,更让人知道银行的债券的也不100%保险…虽然当下这些损失还是机构承担,今后这种损失必将蔓延至居民和企业身上、只是迟早的问题。

 

别以为有个信托、银行等金融牌照,就确保了债券、存款、理财的绝对安全,没有的事。

 

消金信仰

 

曾经,以P2P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借贷理财火遍整个互联网,10%左右的稳定收益让很多人稳妥赚钱,并产生了不少套利的机会。不少P2P有知名风投机构的背景、有知名国企参股的背景、有上市公司控股的背景……也因此,大家对此类的P2P机构存在极强的信仰。

 

可结果呢?在互联网金融整治过程中,P2P机构几乎全军覆没,曾经全国最多5000多家的P2P公司,到如今只剩下的3家、近乎团灭,而投资于P2P理财的投资者也大多数血本无归。

 

地产信仰

 

过去近二十年的房产大牛市,几乎所有的国人都对地产充满着坚定信仰——房价永远涨、京沪永远涨、大城市的房价永远涨。于是,很多不顾自己的债务承受能力而纷纷的高杠杆入场买房。

 

可结果呢?在史上最严楼市调控下,除了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外、大部分城市的房价相对2017年高点出现了下跌,再加上三年的月供、亏损面则更大。

何时解套呢?只能等待下一次资产泡沫……可下一次资产泡沫何时到来,却是个未知数。

 

当信仰被逐一击破,维持信仰的也只有信仰本身了。

 

每一轮改革都意味着存量风险的暴露和资源的重新整合,有句话说得好: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是时候了。

残酷!2008年以后印的钱,都进了1%富人的钱包……

自2008年以来,美欧中日英这五大经济体的央行,各自到底都印刷了多少钞票?

2008年以来各国央行所印刷,全部都跑去了“钱生钱”的地方:美国是去了股票市场,日本和欧洲则是去了债券市场,而中国的钱,则是去了房地产市场。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政府和1%最富有的人最为有利。这正是2008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贫富差距原来越大的根源。

 

2008年后,世界货币政策已颠覆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人类货币发展史的一个分界点。

 

在那以前,虽然也是信用货币时代,但世界各国央行的印钞和运作,基本还是模仿者金本位时代的做法,遵循一套古典的法则来影响货币价值。

 

这套古典法则,也叫“常规货币政策”,其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和信用进行四两拨千斤的调控,它们被称为央行的“三大法宝”:

 

  • 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政策(调整基准利率);
3、公开市场业务(少量买卖国债、黄金或其他票据)。

 

每当出现经济衰退,央行可以: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让银行可以放贷出去更多的钱,增加经济活动;
降低基准利率,更多人来借钱,社会上钱的总量增加,增加经济活动;
少量购买国债或票据,直接给金融市场注入资金,让钱增加。

 

每当出现经济过热,央行可以: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让银行收回放贷出去的钱,降温经济活动;
提高基准利率,更多人来存钱而不是借钱,降温经济活动;
少量卖出国债或票据,直接从金融市场抽走资金,让钱减少。

 

从1980年到2008年,信用货币体系下的这一套把戏,央行们玩得得心应手。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所采取的行动,包括量化宽松、零利率和负利率,彻底打破了这套古典法则,让人类的信用货币体系,航行到了一个彻底的陌生和未知的海域。

 

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鲍威尔所主导的美联储推行所谓“无限QE”政策,更是将人类信用货币体系,推向了一座硕大无比的冰山。

 

在这一过程中,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央行,资产规模(印钞量)都快速扩张,以几十年前完全无法想象速度扩张,将各国信用货币数量的增加,推向一个又一个极限。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自2008年以来,美欧中日英这五大经济体的央行,各自到底都印刷了多少钞票?

 

 

要知道,这五大经济体的货币,正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篮子货币。

 

美欧中日英分别印了多少钱?

  • 先来看全球央行的风向标,美联储的印钞

截止2007年底,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规模是8907亿美元,这也代表了自美国成立以来,200多年里美元的全部印钞量。具体资产构成(也就是印钞的抵押品),以中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为主,合计占资产的85%,其他还有协议回购,待收汇票、外币计价资产及一点黄金,但规模都很小。

 

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拯救金融市场,美联储悍然将基准利率降低到了0-0.25%,同时宣称实施总规模为1.725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QE)。

 

利率为0,已经是人类历史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这意味着借钱人不用支付任何成本,违反了人类财富稀缺的自然法则,是一种央行为拯救债务人无所不用其极的行为。

 

更扯淡的是,为拯救严重失血的房地产市场,美联储出面,大量购买当时在市场上根本无人购买的房地产抵押债券(MBS)和房地产抵押机构本身的债券,其中很多是次级债券——用这些垃圾资产来充当印刷美元的抵押品,是双倍的贬值美元。

 

此后,美联储又推行QE2和QE3,并实施了一轮扭转操作(OT),到2014年9月,其资产规模扩张到了惊人的4.46万亿美元,其中,国债2.45万亿,而MBS暴涨到 1.71万亿。

 

2018年开始,为了挽救美元信用,美联储开始出售MBS并“缩表”,根据美联储宣称,将把资产负债表规模降至2.4万亿美元。但实际上,到了2019年9月份,资产负债表规模尚在3.7万亿的时候,美联储就宣布停止缩表。

 

这正是信用货币之下,所有央行们最典型和最真实的嘴脸:

承诺印钞票和降利率的时候,都是货真价实的拼命印、使劲儿降,只多不少;
承诺收钞票和升利率时候,基本全是嘴炮,真正收回的、升高的,只少不多。

 

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发,美股暴跌,美联储立即将利率降低到0,并且宣布实施“无限量化宽松”,干脆说,自己的印钞,不受任何限制了——零利率是常规货币政策,QE也是常规货币操作了!

 

于是乎,短短的2个多月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就从4.1万亿爆涨到7.2万亿美元,此后半年内都维持在这一规模。

 

算下来,2007年底迄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0.89万亿变到如今的7.24万亿,印刷了6.35万亿美元的钞票——如果用基础货币的数量来衡量,这意味着美元的真实价值,贬值为12年前的1/8。

 

  • 再来看欧央行

 

2007年底的时候,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约为1.3万亿欧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央行的印钞,马上跟随美国QE1的步伐,资产负债表扩张到2万亿欧元。随着2011年底“欧猪五国(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欧央行不得不再次开启印钞,同时将欧元的利率降低到了0附近。

 

到2012年年中,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涨至3.1万亿欧元的水平,但此后就开始了长达2年半的缩表,一直到2014年底,资产负债表回到了略超过2万亿欧元的水平。

 

2015年3月,欧央行再次印钞拯救各国主权债务,印钞量也随之迅速增长,到2018年底,欧央行的印钞扩张了一倍还多,增长至4.65万亿欧元的水平,此后也基本维持这一水平,直到2020年3月份的全球疫情爆发。

 

为了救助深陷疫情的欧洲各国,欧元印钞量几乎与美联储同步增长,在美联储停止扩张之后,欧央行仍然疯狂印钞,截止到最新,其央行资产负债规模是6.83万亿欧元。

 

算下来,2007年底迄今,欧央行资产负债表从1.3万亿变到如今的6.83万亿,印刷了5.53万亿美元的钞票——如果用基础货币的数量来衡量,这意味着欧元的真实价值,贬值为12年前的1/5。

 

  • 再来看日本

 

因为遭受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的情况,在非常规货币政策方面,日本央行的“经验”可谓是比美联储和欧央行都更足一些。

 

1999年,日本央行就尝试将银行间隔夜利率降至0,而2001年,更是全球第一个实施QE的国家——2007年底之前,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虽然比美联储和欧央行快一些,但也尚在正常范围内。

 

正因为经验更足,所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反而基本没有怎么扩张,始终维持在100万亿-120万亿日元之间。

 

2010年底,当日本央行启动超级QE、并将股市ETF纳入央行资产购买范围之后,日本央行印钞才步入快轨道,但实际上,相比欧央行和美联储还是慢,截止2012年底,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也仅扩张到160万亿日元。

 

2013年,安倍晋三政府上台,宣称无论如何都要让经济启动之后,日本启动了所谓的量化质化宽松(QQE),日本的印钞,才真正驶入快轨道,此后到2018年底,日本央行资产规模扩张到了550万亿日元。

 

和欧央行一样,为配合美联储的缩表,所以此后日本央行资产规模始终维持在550-580万亿日元的水平,直到2020年3月份。

 

疫情爆发以来,日本央行再度启动印钞,央行资产规模也在短短的9个月时间里,从580万亿日元迅速增长到现在的698万亿日元的水平。

 

算下来,2007年底迄今,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从110万亿日元变到如今的698万亿日元,印刷了588万亿日元的钞票——如果用基础货币的数量来衡量,这意味着日元的真实价值,贬值为12年前的1/7。

 

关于英国,我们就不再详细叙述了。

 

整体来看,从2007年底到现在,英格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950亿英镑扩张到现在的8861亿英镑——如果用基础货币数量来衡量,这意味着英镑的价值贬值为原来的1/9。

 

  • 当然,还有中国

 

虽然你可能有点儿疑惑,但如果纯粹的从基础货币扩张上来说,世界五大央行中,只有中国央行目前还在坚持“常规货币政策”,没有把利率降低到接近于0的水平。所以,准确的说,中国央行的运作还处于西方央行2008年以前的阶段,央行资产增长并不快。

 

2007年底,中国央行的资产规模大约在16.9万亿元年人民币,到了现在,也不过扩张到37.2万亿元人民币,算下来,只扩张了1倍多一点儿。

 

好了,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格,来显示五大经济体2008年以来的印钞情况:

 

 

美元进入股市,人民币去了楼市

 

2008年以来,各国央行印出来了这么多钱,他们都流向了哪里呢?当然是金融市场,去了能够“钱生钱”的地方。

 

当央行购买债券,抬高债券的价格,那些原来拥有债券的金融机构,就额外拥有了更多的钱,然后,他们当然不会拿着美元再存回美联储去,他们会拿这些钱,去买入那些收入稳定而且有前景的科技公司的股权,去买入企业发行的债券,甚至去买入更多的房产。

 

接下来,当然就是股市、债市和房价的飙升,而那些原本就拥有大量股票和大量房产的富人,于是就变得更加富有;穷人,则相对而言变得更加贫穷。

 

所以,2008年以来各国央行所印刷,全部都跑去了“钱生钱”的地方,具体来说:美国是去了股票市场,日本和欧洲则是去了债券市场,而中国的钱,则是去了房地产市场。

 

2019年,荷兰央行对一个世纪以来的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和梳理,结果毫不意外的发现,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政府和1%最富有的人最为有利。

 

这正是2008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贫富差距原来越大的根源。

 

想起来,200年前,德国银行家梅耶-罗斯柴尔德曾说过一句话: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才不在乎谁去制定法律。

蚂蚁给穷人挖了深坑,但被国家给制止了

很多使用「支付宝」的用户,在使用借呗、花呗,提前透支消费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钱来自于哪里。

 

在透支消费的穷人、年轻人的心里,或许会把掌控支付宝的「蚂蚁集团」,当做是一家掌握了硬核互联网科技的大型银行:只要有人愿意借款消费、创业,「蚂蚁集团」账面上的自有资金,就如同有源之水,永不枯竭,哪怕供13亿人借款,也不在话下。

 

现在,对于蚂蚁集团的迷思,被彻底打破了。

 

从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炮轰央行、银保监会开始算起,在短短的几天之内:

 

第一,「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被央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监管约谈;

 

第二,银保监会和央行共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三,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星夜叫停估值高达2.1万亿元的「蚂蚁集团」上市IPO计划;

 

第四,打着文艺和消费主义旗号的借呗、花呗的广告,被连夜从地铁站、公交站、机场、LED广告牌上,集体消失;

 

……

 

一连串的变局,世人才明白过来,「蚂蚁集团」在利益抱团资本的裹挟、资本市场大开绿灯,火速上市之际,马云自以为成功上岸、逃出生天,于是大放厥词。

 

也只有当马云公开炮轰国家金融体系,触动了国家最高决策层出手制止,「蚂蚁集团」的真实面纱,才暴露在我们面前。

 

在此之前,它一直隐藏在科技、大数据、普惠金融的旗号下,号称为得不到传统银行支持的中小企业、穷人、年轻人们,提供金融资助。

 

实际上,「蚂蚁集团」只通过1-2%的自有资金,撬动了50-100倍的资金杠杆,放贷超过了2.15万亿元的贷款,将穷人、年轻人、中小型企业和创业者,拖入隐形的次级贷款金融危机的黑洞之中。

首先我们来看,在2018年之前,借呗、花呗平台上,能够贷出去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眼大家都会觉得,借款人是在向「蚂蚁集团」借贷,而不是在向银行借贷,对前者有还款义务。

 

但是仔细一想,更不对,暂且不说「蚂蚁集团」的资产负债表上,货币现金根本不可能有万亿之多,哪怕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公司账上的现金累加起来,也不可能达到万亿之巨。

 

所以,这种想法,对了一半,错了一半。

 

对的一半是,只对「蚂蚁集团」有还款义务。

错的一半是,「蚂蚁集团」的钱,几乎全部来自于银行。

 

原来,在2018年之前,借呗、花呗的经营主体公司,账上只有38亿元现金。

 

但是,以这38亿元为抵押,1:2的贷款比例,从银行贷出来76亿元,形成了114亿元的原始资金池。

 

114亿元的借贷额度,一在借呗、花呗上线,在营销广告的刺激下,瞬间被销售一空。

 

于是,所有借款人对蚂蚁集团形成了114元的债权。

 

蚂蚁身上养着互联网、金融的双料精英员工,当然不会傻到等到114亿元债务偿还之后,才开始第二轮贷款的资金,发放出去。

 

他们将114亿元的债权,进行了资产证券化。这个名词(ABS),虽然听起来很深奥,但是做法却很简单。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债权,打包成为一种可以公开发行的证券(比如:债券、理财产品、抵押品),然后通过银行、证券、支付宝平台自己的渠道,进行二次销售。

 

购买了此类证券的投资者,将现金让渡给了蚂蚁,手中持有的无非是包装成证券产品的债权。在证券产品没有到期前,投资者的现金在蚂蚁手中,可以自由使用。

 

于是,蚂蚁身上又被注入了114亿元的现金,所付出的代价,无非是第一轮放贷的债权被包装成了证券产品而已。

 

于是,第二轮114亿元的放贷资金,又完美地被哄抢一空,蚂蚁手中又有了第二轮的债权。

 

紧接着,第二轮资产证券化,又融到了第三轮的114亿元,形成了第三轮的债权……

 

如此循环往复,无限膨胀……

 

当然,在实践操作中,114亿元的债权,不可能在资产证券化后再融资到等额的114亿元的,而是会打折,比如9折、8折;甚至会将证券化产品分层拆分,不同层次的融资折扣不同。但是大致原理是类似的。

 

由于借呗、花呗的注册主体公司,都是在重庆。

根据原主政重庆的黄奇帆的回忆,「蚂蚁集团」对38亿元的自有资金,一共形成了40轮的资产证券化,放贷额度接近了4000亿元。

杠杆率超过了100倍!

只要稍微具有金融管理和风险意识的人,很容易判断出来:

这不就是2008年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美国住房次级贷款」的翻版吗?

在2008年之前,美国的房地美、房利美2家地产贷款公司,趁着美国房地产的大牛市,以极少的自有资金,反复从银行贷款,发放给完全不具备购房能力的穷人、黑人、社会边缘人群,然后将买房者的贷款债权,进行资产证券化,包装成理财产品,再在金融市场出售,二度融资……循环往复。

泡沫最终被鼓吹到无限大,直到崩盘,几乎摧毁了美国的金融系统和股票市场,间接引发了中国出台4万亿元的基建的经济刺激计划……

余威犹存,人人谈之色变。

自那以后,国际上对于放贷业务的监管,强化了统一的、权威的、联合行动的巴塞尔协议

什么是巴塞尔资本管理体系?简单点说,就是银行的信用,需要用真金白银的自有资金来支撑。

 

比如,国内银行对企业发放10亿元贷款,就意味着拥有了10亿元的风险加权资产,协议要求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这笔贷款产生的净资本消耗为1.1亿元。

 

银行发放一笔10亿元的贷款,如果要维持资本充足率不变,至少要用1.1亿的资本金去匹配,剩下的8.9亿才可以额外通过外部的负债来满足。

 

这是过去近40年,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全球金融体系后,全球整个银行体系运行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银行放贷需要约束,否则根本无法遏制其过度扩张的冲动。银行一旦经营失败,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一旦倒闭,国家可能不得不动用纳税人资金来救助,从而引发道德风险。

 

一针见血地说,放贷企业,会在经济好的时候风控扩张拼命赚钱分红;一遇到大型经济危机,则被动躺倒,高喊着「大而不倒」,逼着国家出钱注入来买单。

蚂蚁集团,本质上干的也是通过高杠杆,撬动100倍的银行资金,放贷给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赚取利差的生意。

举例来说,假如因为蚂蚁集团打着科技的旗号,而不是传统金融的实体,而不加以监管,那么放贷出去的利率是18%的年化收益,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成本只有年化4-6%的利率,那么一来一去的利差,就几乎是无本万利的12-14%的年化收益率。

再加上100倍的杠杆,那么年化绝对收益就能达到12-14倍。

以38亿元自有资金来计算,一年之内就能净赚456-532亿元。

再将第一年的净利润,转化为第二年的自有资金,再次进行40轮的资产证券化,循环往复地放贷,第二年再赚多少?你自己算。

然而,潜在的风险,都遗留给了借款消费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资产证券化理财产品的投资者。

一旦经济波动,或者放贷不精准,引发了坏账,会形成连锁、放大的雪崩效应,从而给我们国家的社会稳定、金融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马云以为不可能,那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教育材料。毕竟,当年的美国购房者,还有房产作为抵押,那蚂蚁集团除了号称拥有虚拟的征信记录外,掌握了借款者的任何抵押资产吗?

 

放任蚂蚁集团在银行体系外野蛮生长、无限膨胀,带毒瘤的肌体扩大到一定程度,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冲击,一定会高过2008年住房贷款次贷危机给美国的重创程度。

 

于是,主政重庆的黄奇帆,在2018年,初步对干着比传统银行更狂飙突进的放贷业务,却完全不受监管的网络放贷,进行了小试牛刀的监管。

 

限制ABS循环周转次数不超过4次;贷款资本金放大不能超过2.5倍不变;两个环节叠加杠杆比在10倍左右;

 

借呗、花呗的小额贷款公司主体资本金分三年增加至300亿元。

 

在初步监管之下,蚂蚁集团调整了资产证券化的循环次数,约束在4次之内,然而,刚刚把一个魔鬼关进了瓶子,又有一个魔鬼被释放了出来。

 

蚂蚁们找到了一家又一家银行,将自我放贷的模式,更改为和银行联合放贷的模式,或者把自我角色调整为所谓的:助贷。

 

根据蚂蚁的说法,平台充当的角色是征信、风险控制、消费场景,等,为银行提供服务,产生实际放贷的主体是银行。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资金不是自有资金,更不是基于自有资金循环放大的证券化融资资金,而是来自于银行的资金。

 

假如花呗、借呗的年化利率是18%,那么银行放贷出了资金,为资金成本和违约风险,得到的收益是4%-6%,剩下的无风险利率12-14%,全部由蚂蚁来吃下。

 

在新的合作模式中,蚂蚁通过轻资产、大数据的模式,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完全是利润,而银行出具了海量的资金,只获得了可怜的4-6%的收益,承担的却是经济波动、借款违约的系统性风险。

 

放贷规模达到了万亿元级别,那么违约率的突然攀升,绝对不是借款人个体的因素,而是社会经济的整体性波动。

 

这种模式将再次放大金融风险,并且将这种风险,全部转嫁给国有银行和金融体系,危险程度不亚于100倍的杠杆。

 

根据最新的招股说明书,「蚂蚁集团」的2.15万亿元的信贷余额规模中,只有2%的资金是自有资金,98%的资金来自于4次循环的证券化产品融资、合作的放贷银行。

 

以蚂蚁平台10亿+的个人用户、8000万+的商家用户,在网络宣传、移动互联的病毒式裂变模式下,信贷规模还会爆炸式增长,会将所有银行卷入这套体系中去。

 

央行、外汇监管局、银保监会、证监会,早就注意到了蚂蚁集团的狂飙突进之举,正在事实上地绑架我国的金融系统和社会运行秩序,酝酿全方位的、系统性地监管措施。

 

然而,蚂蚁集团也有备而来,毕竟马云见过了大风大浪,才成为了今天的中国首富。

 

他一方面赶在监管新规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尚未落地之时,全社会对蚂蚁的商业模式一知半解之时,火速在上海交易所的科创板、香港联合交易所,寻求IPO上市,圈钱到账,顺带让各路权贵资本变现,赚得盆满钵满;

 

另一方面,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面对着央行、财政部的多位主政官员,炮轰了监管体系,一哭二闹三上吊,要挟监管层对蚂蚁科技集团特事特办,甚至废除国际通行的监管协议:巴塞尔协议。

 

这才是马云演讲的真实目的。刀光剑影、指桑骂槐、表面是哭闹、实质是要挟。

 

加油门上杠杆后,在悬崖边奔驰,高速的无风险收益,全归企业所有;

 

坠崖的系统性崩盘风险,要借款穷人、银行金融系统、全体社会承担。

 

在本次外滩演讲,以及蚂蚁集团的IPO之前,花呗、借呗的广告,早就铺天盖地,在地铁、公交站、机场、人流密集的LED广场,循环播放,不断洗脑。

 

引发舆论强烈不满的是下面这则广告文案。

一个37岁的施工队队长,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精打细算,捉襟见肘。

 

虽然凑不出几百块钱,但是为了女儿的生日,也要在花呗平台上贷款。

 

从表面上看,这则文案,以爱心为幌子,戳中了中年男人心中的软肋,再穷也要过一个仪式感的生日。

 

然而,广告传达出来的消费主义、道德绑架,却让人心生厌恶。

 

如果一个父亲,穷得连几百元钱都拿不出来,心里想的不是跟女儿坦白生活的不易,富有富的过法,穷有穷的方式,却要通过消费主义洗脑之后,借款而来的生日晚宴,才能表达出爱心,这不是爱心绑架,是什么呢?

 

一个高利贷的平台,不谈利率,不谈风险,却专门给你讲情怀,讲责任,讲关爱,讲体面,这本身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他们弄出来各种消费的仪式感、促销节,已经赚的够多了,而现在,甚至想把一个穷人家庭未来的收入全部赚入囊中。

 

放贷就是放贷,和亲情不会有任何联系。

 

它只是想吸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同时还让穷人感觉愧疚。

 

中国上一个,借钱给女儿过节日的父亲,杨白劳。这是旧中国著名的《白毛女》的故事。

 

我们新中国之所以要提及它,是因为新中国可以把「鬼」变成人,父亲不需要借高利贷给女儿过节日了。

 

然而,现在有科技公司不停地讲述这个故事。难道是要将自己化身成为新时代的黄世仁?

 

和此类似的借贷广告,还包括:

 

鼓励年轻人,借贷消费,游历到4个城市不断搬家;

连创业的九死一生都不谈,鼓励年轻人借贷创业;

鼓励尚未自食其力、养活自己的毕业生,借款环球旅游……

 

你在用花呗,给女儿过个生日;

我在用借呗,裸辞后旅行流浪;

他在支付宝,买了蚂蚁上市的战略配售基金;

 

我们都没有光明的未来。

 

但是,蚂蚁有,马云有。

 

 

本来,如果不是马云志得意满,得意忘形,蚂蚁集团的上市计划,就功德圆满了。

 

他的炮轰,终于让央行、银保监会,抛出了酝酿许久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因为,已经到了忍无可忍,必须要强力监管的时候了。

 

国家重拳出击,将网络小贷业务纳入国家层面的监管,而不再纵容割据一方、水泼不进的野蛮生长态势。

 

A、原则上禁跨省展业;

 

B、个人单户网络小贷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对法人或其他单户网络小贷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100万元;

 

C、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D、网络小贷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跨省经营网络小贷不低于50亿;

 

E、网络小额贷款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一夕之间,「蚂蚁科技」,终于要退化为「蚂蚁银行」,全面接受放贷业务的监管。

 

但是细细想来,让人后怕的是,蚂蚁集团和马云,作为业内人士,早就收到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初稿,明明知道监管的重锤即将落地,他们却依然火速推动蚂蚁集团的上市。

如果市场不知情,在他们的宣传下,IPO上市之时,融资和定价的标准,就是高速成长的科技公司,市盈率可以达到50-70倍区间;

如果在监管新规落地之后,杠杆被打掉,放贷的规模被严格约束掉,就算市盈率不能降低到和传统银行一样的个位数,在原有的基础上,腰斩也不为过。

 

到时候,蜂拥而入的投资者,一旦买入「蚂蚁集团」的股票,就将迎来万劫不复的亏损境地。

 

所以,在马云被国家约谈、监管意见稿落地之后,蚂蚁的上市被再次暂停,股民们逃过了一劫。

 

然而,在蚂蚁财富平台上,被5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的广告砸晕了头的投资者,就没那么幸运了。

 

他们被蚂蚁集团的名头给忽悠晕了,不知道在战略配售基金中,只有10%比例仓位是可能配售在蚂蚁集团上,90%以上的资金是配置在A股其他股票上的。一旦买入,还至少锁定18个月,不得赎回。

 

蚂蚁的上市被否定了,几百亿的资金已经申购出去了,现在只能等待1年半的时间,在A股的泥潭里,买了个锤子,买了个寂寞。

 

长久以来,无论我们身处哪行哪业,总是对监管层,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在人们的印象中,监管层总是给行业的发展,制定一条又一条的红线,画地为牢地约束着企业的扩张、市场自发的生机。

 

然而,最近这些年来,随着地产巨擘、科技巨头、金融大鳄,开始掌控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交娱乐沟通,他们渐渐露出了垄断者的獠牙。

 

他们开始推翻原有的市场规则,游走在创新和破坏的边缘,裹挟着产业链上下游的社会主体,绑架着上亿的用户。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力量、行业的自律精神,根本无法制约他们。

 

能够制约他们的,除了国家的监管层外,别无他法。

 

在蚂蚁集团突破监管无限放贷的业务上,在否决蚂蚁集团突击上市的决策上,监管层展现了专业的能力、果决的魄力、前瞻的眼光。

 

现在的大多数人,体会不出来,重拳出击的监管层,为何要小题大做;

 

只有岁月的风云逐渐远去,未来以回顾历史的眼光审视今天,我们才能明白,当时的一诺,就是日后的千金。

 

 

最后,明哥强烈建议你,关掉你手机上所有的网贷功能,包括且不限于:借呗、花呗、360借条、XX白条……

 

如果你已经身为父母,请检查你子女的手机,在他尚未自食其力的年龄段,关掉所有的网贷功能。

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意思是说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

因为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需要一种固定的等价值商品作为交换媒介,叫一般等价物,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因为金银并不是一来到世界就成为货币的。

2、“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说货币天生应该由金银来充当,或者说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质量均匀;不会腐烂,久藏不坏等优点。现在的金银携带不便,使用纸质货币,但是每一国家的纸质货币都是具有含金量比重的。

 

金融知识小结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交易媒介,其本质是财富的符号。

货币,就其信用而言,可分为原始货币(黄金、白银、绢、盐)和原始货币的代用券(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等法币)。前者具有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自身就可以度量;后者无使用价值,其价值标识在钞票上,其信用由发行国保证。

金银货币意味着“实际拥有”,法定货币则代表“欠条+许诺”

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是信用中介,并且能够创造信用。

90%以上的钱都是银行凭空创造出来的。你去银行贷款,银行便能从你的还款承诺中凭空造币,你贷多少,它就创造多少。银行凭借法律的垄断保护,通过收买政客、学者、主流媒体等手段,隐瞒、欺骗和奴役民众长达数百年。

央行任意印钞、银行凭空造币,稀释了我们现有货币的购买力,通货膨胀是阴险的强盗税,静悄悄的洗劫民众的财富。

美元是国际间结算的最主要货币,也是美国霸权地位的象征。美国通过大规模印钞将国内经济危机转嫁给全世界。我国外汇储备多,外贸顺差大,深受其害。

美元是债务货币,每张美元都天生带着利息。美国凭借其政治、军事、科技和金融霸权,对世界各国进行货币殖民,即通过低价进口他国的优质商品,向全世界输出美元,然后通过拍卖国债、加息缩表等手段,从全世界收回美元,从而完成美元全球大循环。各国为了获得石油,必须储备美元。为此被迫竞相压价向美国出口优质商品,以致国内物价高企。这种不公平的全球经济模式已持续了近50年。

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许多国家都在去美元化,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伊朗、俄罗斯和欧盟已联手反抗美元霸权,欧盟还推出了自己的银行结算系统INSTEX。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一路一带,必须以人民币结算为主。未来中国主导的世界元将彻底摧毁美元霸权。

美国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美元由私人组织美联储发行。这意味着美元本质是私人银行印制的流通券。

美元是世界货币,但发行权却掌握在私人手里,完全不受美国政府控制。国际金融寡头和垄断集团把美联储当做控制和奴役世界各国人民的工具。

全世界反美联储运动风起云涌,上至美国总统,下至世界各国人民,都要求废除美联储。

面对美元霸权,面对银行骗局,面对通货膨胀,世界各国人民该怎么办呢?有没有济世良方呢?

有,当然有!那就是MMM思想和MMM模式!

深入阅读

年化10%的理财预期收益合理吗

为什么2021年比2020年更难

万物暴涨,有人疯狂收割,有人欲哭无泪!

金融家们都是靠剥削老百姓起家的

蚂蚁给穷人挖了深坑

中国P2P出借人的血泪史

千亿平台暴雷

五百亿平台崩盘

网易购崩盘260亿

血洗千万富豪

血洗富豪风暴来袭

中行惨战名垂金融史

中行原油宝暴雷终极真相

违约潮来袭

2008年以后印的钱都进了1%富人的钱包

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

复利的威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是世界的第六大奇迹!你知道复利的威力吗?

现在的PMI,有闲钱就赶紧提供帮助。时间就是金钱。

今天的100元,复利操作一年是2300元,两年是54200元,三年是126万元。

如果你在观望,过一年了再提供帮助100元,同样是三年,一个已经是126万了,一个是54200元。差120多万。

提供帮助100元,你还在纠结什么?你还在观望吗我的朋友?

复利怎么算呢?

1.3的12次方=23

1.3的24次方=542.8

1.3的36次方=12646

100元一年复利是2300元

1000元一年复利是23000元

10000元一年复利是23万元

这就是互助模式的神奇魅力有钱的人可以靠钱生钱,那我们没钱的人怎么办?

拿小钱博一博

第一,这个世界如果只有有钱才能赚钱的话,那么意味着我们这辈子永远没机会了,因为比我们有钱的人太多了。

所以,钱并不是变成有钱唯一的因素。

第二,从整体来看,用大钱赚钱和用小钱赚钱,最终区别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大钱往往稳定收益,小钱往往超额收益,关键取决于你的偏好。最好的办法还是用小钱搏大机会,用可以亏得起的钱去持续去搏小概率发大财的事件。

如果小钱也是追逐稳定收益,那么这辈子你都跑不赢通胀水平,如果不持续,只搏一次,你估计也没任何机会。两个必须放在一起看。100元今天看来没什么!三年后的惊喜……

(感谢原创者)

反思

有一种现象,难免会引起广大平民百姓的反思。

百姓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存入银行,银行把这些钱贷给房开商,房开商又把修建好的房子按揭或者卖给百姓。最终百姓按月又把钱定期以本息的方式还给银行或者以全款的方式购买房开商的房子。其实这种现象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了。并且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人都习惯了,也不觉得奇怪。

百姓存入银行的钱银行会给与一定的利息,银行把钱贷给房开商也肯定会收取房开商的利息。当然房开商也不会亏本把房子卖给百姓,这是毋庸置疑的。这就奇怪了,老百姓赚存入银行现金的利息,银行赚中间差额利息,房开商不赚钱也不会把房子卖给老百姓。人人都赚钱,究竟谁来买单呢?谁赚的钱最多谁赚的钱最少呢?

大家都知道,当然银行赚得最多,其次是房产商,再次是老百姓。但是当我们坐下来仔细一想的时候,转去转来都是在用老百姓存入银行的钱在那里周转。可是我们老百姓却赚得最少。究竟什么原因,我相信所有的金融家银行家都心知肚明。

通过参与互助项目,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学到了一些基本的金融常识,也熟悉了金融领域的一些专用术语,什么通货膨胀,什么银行储备金啊等等。此时此刻我由衷对马夫罗季先生非常佩服。是他用互助理念揭开了这个谜团,并且创造了曾经轰动全球的MMM金融互助社区直至2018年3月26日去世。这一理念的提出彻底揭露几千年以来一直不公平的金融体系。

其实整个过程银行和房产商就是一直在用老百姓的钱去赚老百姓的钱。马夫罗季先生伟大之处就是通过提出互助理念给老百姓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让老百姓真正用自己的钱去赚钱,所以他创造了MMM互助社区,而且他从来不会去碰一分钱。虽然马夫罗季先生去世了,MMM公司也消失了,但是让我们幸运的是在国内出现了真正为了继承马夫罗季先生信仰的PMI互助社区,完全延续MMM公司互助理念,模式,文化,更庆幸的是PMI社区更适合本土化。

在互助社区每个伙伴都赚钱,正如银行,房产商,老百姓三者都赚钱一样。大家赚的都属于来自市场流通的钱。只不过互助社区大家赚的都是公平的,而在银行、房产商和老百姓之间,赚得最少的反而是投得最多的老百姓。

(感谢原创者)